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白的赠内诗通过清丽自然的语言,运用典故,多角度的抒情,多种意象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夫人的思念和爱恋,为后人展示了他们夫妇之间真实淳厚的感情。同时,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坦率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李白诗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他的赠诗,尤其是长篇作品,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三段模式。这种模式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稳定结构。其基本构成为:自叙身世,反思政治生涯得失;论及与朋友间的友谊;谈及缓解痛苦,排遣抑郁之法。这三部分自然演进,符合诗人的心理变化:他选择最能感动自己的人生片段作为倾诉内容,多以赋笔写得意,多以比兴手法表现失落;对自己与赠诗对象间的关系,有清楚的估量,并予以区别对待,在保持个人本色的前提下去利用赠诗的实用价值,形成一定的套路。这三部分自然演进,符合诗人的心理变化,节约了选材的时间,使多种变化因素有宗可本,是李白创作赠诗时速度与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赠友诗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延续是人类思想情感不断丰富与文明的佐证,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重要价值。而在诗歌的发展创作历史上又以唐代为盛,纵观唐代赠友诗数量最多的当属李白。因此,对李白赠友诗的研究不仅从艺术价值上,在对其思想情感的研究上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白和杜甫的赠内诗,由于两人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个性禀赋及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在主旨内容、情感抒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李白赠内诗内涵比较丰富,情感变化跳动,抒情直接坦率;杜甫赠内诗内涵较为单一,情感恒定稳固,抒情曲折委婉。  相似文献   

5.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6.
杜甫诗歌中涉及对妻子杨氏描写的诗篇有36首,这些诗歌从多个角度见证了他们的伉俪情深.其中有6首诗歌可以视为是专咏妻子的作品,它们集中表达了离别之思、重逢之喜及杜甫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在解析其赠内诗所包含的种种复杂情感的基础上,侧重从情感渊源的角度探究其赠内诗取得高超艺术成就的成因,其中突出强调了杨氏对杜甫及整个家庭的贡献,此是从情感双向互动的角度说明杜甫对杨氏钟情至极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李白通过对征妇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摹写和刻画,既是当时客观现实的反映,更是传达李白主体意识和思想的一种载体:一方面凸现了诗人自我的一种悲剧性生存状态———等待,等待被人发现和赏识的被动无助的生存处境,抒发了其怀才不遇的愤懑;另一方面表现了广大人民为战争所承受的无尽痛苦、无助、悲凉甚至死亡,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悲剧性本质;由此彰显了李白对于生命本身厚重而博大的悲悯精神。  相似文献   

8.
前人或对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作整体分析,或仅研究杜甫妻子杨氏一人,据此,我们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集中分析杜诗中透露出的几类“妻子”形象。杜诗中涉及“妻子”的诗歌将近40首,大约占总数的3%,从中可以窥见贵族之妻、征人之妻和贫士之妻这三类形象。总体上来说,杜甫对身处乱世的各类“妻子”们赋予仁者的同情和关怀,并对那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女性坚贞自守等优良品质的“妻子”们表达了赞美之意。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怀乡诗在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明显反映出诗人不同的自我形象以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青少年时期,豪气冲天,无所畏惧,对未来的憧憬盖过了对故乡的眷恋;中青年时期,一挫再挫,壮志不改,但对故乡的怀念开始一步步加深;接近暮年,迷惘彷徨,欲罢不能,在追求理想与回归故乡之间徘徊;晚年时期,被贬,获赦,处境悲苦凄凉,易于感伤,渴望回归故乡。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是晚唐一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李白酷爱月亮,月亮伴随他终身。在他的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材的诗占相当比重。他不仅视月亮为最美的物象,还视之为最亲近的物象。明月是他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生的伴侣。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词显示出她多方面的才能,表现了她独创的艺术风格。她善于从寂寞凄清的环境中捕捉自已瞬息万变的心灵花絮,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善于通过咏物来制成象征性形象,重视作品整体形象的塑造,追求画面的和谐统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完整的艺术形象,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白的诗歌于二十世纪初传入美国,兴起了美国诗人和学者对李白诗歌翻译传播和研究的热潮,庞德及其《神州集》可为代表。李白及其诗歌中生离死别的战争元素影响并启示了庞德,其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形式对庞德《神州集》的成功也做出了贡献。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褒贬不一;如韦利就对李白生平及其诗作持批评态度,而另一些人则对李白诗中的道家思想抱有好感。两者都进一步推动了李白及其诗歌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王伯敏先生提出李白赞文《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中的《西方净土变相》是一幅壁画的观点后,学术界似一直未见讨论,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和绘画史实考察后认为:它应该是一幅绢本或纸本的以纯金银泥绘就的卷轴画。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特创造。由于其诗意婉转、扑朔迷离,再加上诗人自己曾说"楚雨含情皆有托",因而历来研究者对其创作旨意看法不一。文章拟就诗中的情感品质及格调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马是历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在唐朝尤其是中晚唐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白居易诗中的马不仅反映了他的行踪经历,更寄托了他对时政人事的诸多复杂情感。他诗中的马十分丰富,名称众多,或多骏或羸弱,或恣肆或悲戚,或急驰或闲行。对这些马意象进行分析,可了解时局兴弊和白居易的处世之道,也可更全面地了解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所采取的对比、烘托手法,及马意象对诗歌或讽喻、或闲适、或感伤主旨的深化作用,从而以小见大,略窥白居易之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秉承了先前诗歌中嫦娥形象的抒写,并进一步发展为嫦娥意象群落,赋予它以独特而丰富的多重意蕴。在其笔下,嫦娥既是幽寂高洁的月宫仙子,又是哀怨多情的道家女冠,更寄寓着诗人孑然兀立而不甘从俗的高怀远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