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莫高窟壁画中的化生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法功德,波动清莲之池;七宝香花,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 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 必生其国……以上引文,是我国盛唐时伟大诗人李白的《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中的文句。李白其人,曾以道教信徒的形象为人所知;道徒的李白盛赞《西方净土变相》,更足以证明盛唐时净土信仰的流行和净土变艺术的高超。李白称赞过的那幅净土变虽已不存,但幸运的是,敦煌壁画中保存着数以百计的西方净土变相。千载以后,我们不只可以读其文,且而以赏其画。  相似文献   

2.
自贞观十六年(642)题记的第220窟开始,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西方净土表现一改此前的画面中央绘树下说法图并在四周环绕千佛的形式,而利用大画面(整幅壁面)来表现西方净土景象的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唐前期第三期时,西方净土变的外围还增加了十六观和未生怨,来对《观无量寿经》进行详尽说明。其他变相图中也能看到这种对经典进行说明性表现的倾向,因此,可以说从唐前期第三期开始,变相图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本文旨在探明自唐前期第二期出现的大画面西方净土变,其构图在第三、四期时分别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考察成因,以此深化对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相似文献   

4.
大足宝顶大佛湾西方净土变相胡良学西方净土变相,在佛教艺术中常见。在中国石窟中,敦煌有之,云冈有之,龙门有之,麦积山有之;在四川的巴中南龛、旺苍佛子岩、梓潼的卧龙山、丹棱郑山、邛崃石笋山、资中北岩、安岳云峰寺、夹江千佛岩、荣县大佛岩、千佛岩、罗汉洞、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莫高窟第 2 2 0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说进行了质疑 ,认为应为无量寿经变 ,并提出了敦煌莫高窟存有《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相结合的西方净土变。  相似文献   

6.
佛教兴起数百年之后,才在公元一二世纪产生 了西方净土信仰。但在印度、中亚,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 资料。在中国,西方净土经典早在二世纪时就有汉译本,而明确的西方净土信仰开始于4世 纪,从5世纪起普遍流行于僧俗间,西方净土信仰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特色之一。敦煌的西方净土图像晚于中原,但在唐宋时期却成为绘制最多的一种图像,敦煌有关西方净 土的文献资料和图像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净土信仰的具体形态。本文比较全 面地介绍了敦煌西方净土信仰的基本资料和研究史。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的特点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法律、法规、条例等。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有关废止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指示,禁止采取使学生肉体和心灵遭受痛苦与摧残的体罚和变相体罚。1984年5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正面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通知》。1986年4月2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1年9月4日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3月14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3年10月31日颁发了《教师法》。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小学管理规程》。我国颁布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维摩天女像     
<正>《维摩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道释人物画,是以《维摩诘经》有关内容进行绘制的,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直至两宋时期,仍然是颇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图》以后,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创作了《维摩诘变相图》问世。民间创作的此类绘画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目前遗存《维摩变相图》即达68壁之多,可见这一绘画题材的流行之广。李公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介绍与香港志莲净苑合作共同创作新壁画《西方净土变》的情况,探讨了有关敦煌壁画的借鉴、丰富、完整等如何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的名僧道绰,著有《安乐集》二卷,系统地阐述了净土思想,为我国佛教净土宗的重要奠基人。他倡导念佛法门,敬信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