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余华新作《第七天》中有着一个固定的内模式:"寻找"与"迷失"。人们因为"迷失"而"寻找",而"寻找"的终点依旧是"迷失","寻找"和"迷失"是荒诞世界的一体两面,而人的情感则是游走于二者间的内在动力。《第七天》通过对人死亡之后的探寻,完成余华死亡哲学的全部:人的生存被死亡威胁,无论怎样逃避最终也会被其俘虏,死后依旧盲目,在天堂中憧憬天堂,却又逃离天堂。最终余华将关注的焦点回归人的本真,把救赎的希望寄于自我的坚守与内心的聆听。  相似文献   

2.
柯可 《文教资料》2010,(23):30-31
在薇拉·凯瑟所生活的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本文拟选取她的多部作品,从中管窥她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内心的煎熬、彷徨与挣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中西部开拓者的形象,《一个迷途的女人》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以《A Lost Lady》中的"lost"作为切入点,解读福瑞斯特太太由财物的失却导致身份的丧失,进而迷失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极具悲剧色彩。小说以批判现实的手法展现了男女主人公性格的两个极端,通过小说人物之间交错的爱恨情仇以及对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分析,展现出了自然野性与文明秩序的矛盾冲突。最终,男女人公在选择与宽恕、坚持与放弃中获得了自我救赎,这也是人性迷失后的回归和净化。  相似文献   

5.
物质的富足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其表面的繁荣下,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却导致了人们传统道德的缺失和精神的迷失。西奥多·德莱赛在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中形象地揭露了这些并试图寻找人类精神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迷途的女人》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女作家薇拉·凯瑟中期的代表作。在拓荒时代的美好逐渐被新兴商业时代蚕食这个大背景下,女主人公玛丽恩由一位优雅、友善、热情的迷人女性堕落为一个不明是非、见利忘义、曲意逢迎的迷失女人。本文分析在物质利益驱使下玛丽恩价值观的变化,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她行为和选择造成的影响,从而引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  相似文献   

7.
《秀拉》中的夏娃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却是一个引人注目个性鲜明的形象,可以说她是老一辈黑人女性在小说中的代表。在个人的意识中既有受制于时代的束缚又有不甘命运摆布的抗争,虽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其抗争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但这样的救赎之路给后来者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河岸》是当代作家苏童继《碧奴》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该部小说的主题可以用"寻找"二字概括。主人公库文轩因为"身份"的迷失而寻找自我,其子库东亮因为萌动的青春而寻找爱。这一"迷失"和"寻找"的过程让人联想到了卡夫卡《城堡》中的K和《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的奥德修斯父子。但两代人终究又因为生活信仰的差异,一个在寻找中归于虚无,另一个则选择在寻找中继续坚守。  相似文献   

9.
透过小说《蓝色的马》的表层文本分析了造成现代都市人性形变的深层原因——来自现代文明的挤压,并挖掘了作品独特的积极意义,即潜在的救赎意识。  相似文献   

10.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小说(愎活》中刻画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形象。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他要与主人公一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从消费时代的心灵困境着手,揭示了两个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家庭在遭遇困厄时的精神变迁与灵魂感悟。小说着力于捕捉物质年代消费文化对于人性的异化,对承受身体与精神困境双重压力的x..4rl的灵魂状态及自我救赎进行了生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尹静 《太原大学学报》2015,(2):77-80,85
当代作家刘先平高举"爱的母题"与"自然母题"的审美旗帜,以"直面人生"的姿态帮助成人与少年摆脱现下的困境,形成一种更趋健全的人生态度;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物的最本真状态以及自然生态的"完整"图景,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成人文学中的异化自然。在双重母题的审美背后,刘先平通过四部长篇小说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救赎意蕴,即在"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下,使人性得以复归,使自然得以永生。  相似文献   

14.
对爱情的建构和解构是张洁创作的一条明晰线索,在《无字》中,爱情的真相被彻底还原,女性的爱情只是自我编织的一个自恋的谎言。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权文化中,女性一直居于被谋杀的被动位置,女性却依然在等待男人对她们进行救赎。  相似文献   

15.
王芸 《考试周刊》2012,(22):20-21
《重返巴比伦》是菲茨杰拉德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男主人公查理重返巴黎,向小姨子玛里恩争取要回女儿的抚养权却最终失败的故事。本文着重分析这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查理这个人物的特点,他和作者菲茨杰拉德在生活经历和个性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他承载了作者本人的迷茫情绪;他经历了酗酒和戒酒的过程,但仍旧对酒有很强的心理依赖:他的过去和现在不断冲突,而他看待过去持有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他精神上的自我矛盾和冲突,导致了行为上的前后不一致。总结这一切特点,可以看出。查理虽然一直在努力,却并未完全地走出过去的那个状态.仍旧是只陷入迷途的羔羊。  相似文献   

16.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一部优秀的灵魂叙事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审视人的灵魂,努力寻找灵魂寄居的精神家园,以实现灵魂的超越与救赎。一个祭师,随滑坡体一起消失,与逝去的灵魂为伴,不再离开。大化而去,归于自然,获得了生命的永恒,实现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文化融入西方文学的完美佐证以及多元宗教理念植根于文学发展的土壤进程中,成为催生文学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其影响可谓源远流长。而圣经中关于"罪恶"与"救赎"的主题在不少作家经典作品中得到体现。陀思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就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在青春三部曲中村上春树巧妙设置人物关系,深情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成就了“我”和“鼠”的故事,他们这些青春的舞伴共同奏响青春的旋律,彰显了物化时代人性的迷失与救赎,也很好地传达了作者为了灵魂的自由而创作的理念,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北村大部分小说,都是在回忆。在《发烧》中,北村却以当下“非典”为背景,展现人们的生存危机。主人公以游戏生命的态度来体验自己的“存在”,与其交织在一起的是种种“荒诞”构成的悖论,共同完成了北村的救赎母题。  相似文献   

20.
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性的书",为世界著名之作,而《摩尔·弗兰德斯》是笛福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从宗教角度对两部小说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和摩尔·弗兰德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内心似乎都有一股力量使他们不能安定下来,他们一生都在不停的行动、追求。相似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他们共同的人生旅程:背负原罪,遭受惩罚,进行忏悔,最终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