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丧葬礼仪描写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涉及了大量的丧葬礼仪描写。从民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民俗与社会生活关系等角度,对本小说中的丧葬礼俗描写做了多角度的观照。丧葬礼仪描写的价值在于以浓郁悲情氛围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段,揭示了明清时代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了明清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和下层贫困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彝族丧葬祭祀词以诗歌形式写成,一般七言或五言,七言居多。在丧葬礼仪中,仪式伴随祭祀词而进行,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彝族丧葬仪式及祭祀词是丧葬礼仪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各有其功能,表现方式不同,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指路经》和《劝善经》为例,以分析祭祀词及仪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湘西土家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悼念死者,重视对肉体的安葬和仪式,注重对死者灵魂的超。从而形成了一套葬前、葬时和葬后礼仪,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独具浓厚的民族区域特色。丧葬礼仪整个活动过程是丧葬音乐生存、发展、传承的土壤,丧葬音乐中的器乐与土家族人民的丧葬礼仪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贯穿于丧葬礼仪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本文对丧葬仪式中器乐的不同分类与乐器乐班组合,了解不同仪式中器乐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人生礼仪: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男女两性身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男女两性不同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农村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价值;二是保存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促进个人成长;三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四是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萝卜寨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丧葬习俗就是其中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通过其丧葬礼仪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羌族的葬俗是一种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及寿终之喜,实为倡导视死如归之理念;另一方面,羌族丧葬习俗羌民的广泛参与性,体现了生者重视对死者的临终关怀。羌族丧葬习俗是羌民整合社会的一种方式,给了我们无数教益与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9.
丧葬礼礼仪风俗与丧葬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浓缩和反映,通过对先秦赵国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居丧制度与居丧生活,陵寝与墓葬制度,谥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勾画出这些丧葬风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赵国丧葬文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0.
葬礼是人类生命过程中最后的礼仪,其过程和形式既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融入了人类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对生死的思考。综合来说,葬礼是人们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载体之一。论文以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的丧葬礼仪为例,通过漳县丧葬礼仪现状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孝道思想,探究漳县人民对传统仪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裤瑶的丧葬礼俗古老而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对仪式礼仪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与理解白裤瑶的丧俗及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丧葬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幅员广阔的中国,自古至今丧葬习俗千奇百怪。《红楼梦》中描写的丧葬礼仪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情况,它是汉族与满族丧葬礼仪相互影响的产物,将其与今天流行的丧葬习俗比较,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远古时代的人类并不懂得丧葬。他们对待死者的尸体如同野兽对待同群的尸体一样,是弃之不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智力发达了,围绕鬼魂与尸体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想法。有的设想鬼魂对尸体有好感,于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尸体,出现了土葬法,发明了木  相似文献   

13.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关注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对推进彝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社会凝聚功能、道德教育功能、言行规范功能、族群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为发挥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及实现其价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蔡爱东 《考试周刊》2011,(33):233-235
中国的厚葬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孔子是丧葬礼仪的研究者和传承者,他虽从没提倡过厚葬,但他的孝道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丧葬传统。在中国,薄葬与厚葬的斗争从来就没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彝族丧葬习俗历史久远,特色鲜明.前人对彝族丧仪的研究多局限于四川凉山地区,且多以描述为主.“过渡礼仪”理论认为,丧葬活动是一种仪礼或仪式.贵州盘县蒋底村彝族丧葬活动具有明显的仪式性特征,从仪礼或仪式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为分析彝族丧葬活动的结构及其意义、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追溯了焦作地区丧葬礼仪用乐中《棒棒台》曲牌的名称来源,论述了该曲牌在本地区的流行、派生及其在丧葬礼仪中的应用范围、应用程序和应用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和谐”乃宇宙的本体,死亡是一种和谐秩序,使人类整体得以进化。生命的真正不朽在于群体,并在于群体的绵续不绝;因而必须有一套礼仪来维系群体的完整,保持整体的和谐。这就是中国古代丧葬仪礼之理念基础。通过各种丧葬仪礼的进行,不仅使生者与死者以及整个社会成为一体,还可以维持一定族群的和谐与全体认知体系的完整。丧葬仪礼就是从一种“社会均衡状态”到另一种“社会均衡状态”中的过渡仪式行为。这种均衡不但是个人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均衡,同时也是当事人所属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均衡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丧葬的主要特点是厚葬、隆祭、久祀。在古人的观念中,丧葬不是单纯地安葬死者,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伦理规范及政治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统治者的需要,这种丧葬之礼变得日趋繁文缛节,透过《左传》春秋贵族的丧葬礼仪可见一斑。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的崇隆威仪,也折射出了隐于丧俗中事死如事生、儒家的伦理色彩、等级观念、家族制度等礼制文化。所以,丧葬制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十分隆重,其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的情节叙事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丧葬描写,包括众多的人物死亡、繁复的丧葬礼仪以及宏大的丧葬场面,这些丧葬描写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始终。《金瓶梅》所构建的人物死亡与丧葬不仅表述了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而且在《金瓶梅》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方面也具有突出的叙事功能。具体表现在丧葬描写贯穿全书情节发展的始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叙事逻辑结构;《金瓶梅》宏大的丧葬场面也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提供了"典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