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十六课《六国论》中有如下一段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之不得下咽也。”对于这段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省(区)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翻译是:“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安稳了。”我认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句的翻译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不仅整个译意没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是一个暴兴的国家.秦人文化原来很落后,直到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记事”(《史记·秦本纪》).由于秦人先世历史模糊,而又僻处西陲,因而学者对于秦人早期史迹与其文化来历有所争议.本文拟就秦人早期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的特点,作粗浅的论述.关于秦族的来历问题有人认为秦人原是西方戎族.这在古史上似有些根据,但实有可议之处.《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夷翟.”《史记·秦本纪》又说:“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一类记述,用“宾之”、“比于”、“遇之”这样的字眼,只是说明东方(泛指我国中原以及东部地区.下仿此.)各  相似文献   

3.
每次讲苏洵的《六国论》中,“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时,很自然地讲成:“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吃饭都吃不下咽喉去了”,从没有过过多的考虑。近来在带领学生复习这篇课文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疑问,认为“食之”是“吞食他们(六国)”的意思,整句话可以理解成“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要吞食他们(六国诸侯)也吞不下咽喉去时哩。”我脑中咯噔了一下,觉得这个意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晋国本系西周诸封国中的一个小国。晋献公时期始强,后复衰。故晋秦韩原一战,晋惠公被秦军虏去。晋文公在“晋饥”、“国破”的情况下即位,可以说国中百废待举,要办的事情是很多的。就当时的列国形势而论,齐桓公的霸业已衰;楚国势力北抵中原,中原诸国面楚者不乏其人;秦国不断向关东伸手,试图拉拢关东诸侯,指染关东  相似文献   

5.
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源于西周。当时,有一种礼仪:天子的女儿下嫁于诸侯,是不能由至尊的天子来主持婚礼的,必须由和天子同姓的“公”来主持婚礼,因而天子之女被称为“公主”。到了秦汉时期,全国实现统一,国内已不存在诸侯割据的局面,并实行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郡县。天子的女儿出嫁,改由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主持婚礼。天子之女仍然被称为“公主” (后来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汉朝,皇帝之女被称为“公主”,而皇帝的姊妹被称为“长公主”。诸侯之女出嫁,王女或宗室之女下嫁,也有被称为“公主”的…  相似文献   

6.
秦国对西戎、巴蜀的兼并,对秦国历史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它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秦对西戎的兼并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春秋,是秦国对西戎的征战扩张阶段。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废太子,导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杀幽王,灭西周。当时,因秦襄公带兵救周,“战甚力,有功”,由此,当周平王东徙洛邑时,封襄公为诸侯,赐给歧以西之地,并许诺“秦能逐戎,即有其地”。于是,秦立国后,把伐戎定为基本  相似文献   

7.
一《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大郑宫。”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阈,秦徙都之”。秦国从何处徙都咸阳,此处没有明文记载。《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三年,作为冀阈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这就明言秦国自雍直接徙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从此说者有:蔚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云:“前350年,秦自雍徙都咸阳。”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0页云:“这时秦国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把国都从雍迁…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亦不甚惜。”这句话在人教版中没有加注释,不知道是编者觉得太简单还是说法太多不方便加注释。但不管怎样,这样一句有疑义的话,加注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但刘允声等人编的《古诗文译注》“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亦不甚惜”译为:(可是)一旦(国家灭亡)不能享有,(就都被秦人)运到阿房官里去了。(泰国人)把宝鼎看作铁铛,把美玉看作顽石,把金子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珠砾,扔得到处都是,秦国人看着这些东西(被糟蹋),也不是很珍惜。但笔者认为,这还有待商榷,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秦人在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中,以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采纳并实施了商鞅的变法主张,实行以功利为中心的耕战赏罚措施,完整地建立起小家庭私有制度。与关东宗法制度相比,秦国的小家庭私有制有利于促进重利观念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增强秦国在统一战争中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新解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一句。常见的译注有这样一些: 秦人看着,也并不怎么惋惜。(见统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高中第四册) 宫中的秦国人看着它们,也不觉得有甚么可惜。(见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一所高校会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分册)  相似文献   

11.
庶长考     
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上,庶长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秦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不小影响。弄清庶长的身分,对研究秦国政治、官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迄今尚无专文探讨。笔者不揣谫陋,试图对庶长作一初步考察,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庶长是官名还是爵名 庶长是官名还是爵名,自古众说不一。或以为是爵名,《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杜预注:“庶长,秦爵也。”《后汉书·西羌传》“庶长操  相似文献   

12.
《豳风·狼跋》一诗,从《毛诗序》到清代学者,大多认定其为“美周公”,当代的研究者则多判为是对贵族“丑态”的“讽刺”。此二种说法似乎有道理。然此二种说法均与古代服制不符。通过对“公孙”的身份进行探讨,并从挖掘“德音不瑕”、“狼跋(定)其胡(尾),载走(跋)其尾(胡)。公孙硕肤”和“赤舄几几”的深层含义入手,证明这首诗是豳公之孙周朝某位王或诸侯的妻子、妾或情人赞美这位王或诸侯既庄重又有福态,品德非常好,且娶的妾光彩照人,很漂亮。  相似文献   

13.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一文主要有两处使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一是将秦开始时的兴盛与后来的衰亡形成对比;二是将九国攻秦时气势之猛而失败之惨与秦国的强大形成对比。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呢? 先说第一处。既然要言秦之“过”,却从它的“功”写起,不先说秦之亡先言秦之兴,其意义在于从大量历史事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课文前四段以时间为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到衰的全过程。第一段写秦孝公依仗险要地势,凭借改革变法,意欲吞并天下;第二段写惠文、武、昭襄三代进而蚕食列国,而诸侯谋弱秦,反被秦所败;第三段写秦始皇以武力剿灭同列,统一天下,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  相似文献   

15.
“尝试”是一个复合词,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辞海》的解释为: 尝:1.尝(口尝):辨别滋味。 2.尝:①试。如尝试。《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何?”杜预注:“尝,试其难易也。”②经历到。③曾经。试:1.尝试;试用。 2.考试;检验。  相似文献   

16.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7.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相似文献   

18.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学习和掌握。笔者在教授《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一句时,对句中“弱秦”的理解颇觉困惑,教材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可以把它理解为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而《高中文言文学习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5版,第33页)对“弱秦”的解释是:“削弱秦国。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小。”  相似文献   

19.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20.
秦人在雍城(陕西凤翔县南)建都近300年之久。雍岐一带是西周早期故土,又曾是西周王朝的京畿之地。秦人与"周余民"融合,长期地生活在这里,受到周文化的影响和口陶,对音乐素有爱好,并把礼乐当作政治上的需要,加以重视和提倡。秦穆公曾对戎王的使者由余说:"秦国以礼乐诗书为政。"向由余夸耀"诗书礼乐"是秦施政治国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