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子平 《山东教育》2003,(10):38-38,44
前几天到学校进行教学视导,听了几节计算课,这几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相似的,都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列算式计算。比如其中一节是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首先,教师让学生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又让学生把9块糖平均分给4个同学,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我问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一无所知。这节课教师设计的意图很明确,是由学生学过的知识,即没有余数的除法,过渡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即“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缺少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它具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等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重视基本功训练.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必须有与之相符的师生互动评价,这种对课堂教学恰当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的动力,又是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表现,更是教师尽职尽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有序高效的评价活动呢?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活动。在教学中,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为主导,适时调节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设计环节和条件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并留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从自身实践中学到更多。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从四个方面阐述政治课堂改革中的做法:一、基于学生的思维目的,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二、基于学生的学习经过,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三、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四、以发展学生质疑精神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思维过程.探索政治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是不可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易建忠 《中小学电教》2010,(10):131-131
<正>就像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球员打球有"球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记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一般性的感知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  相似文献   

7.
<正>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呢?一、提高操作内容的有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动手操作,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操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操作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休闲和消遣,因此应注意操作内容的有效性。从操作的难度上讲,要注意选择能被学生所接受的;从操作的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操作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给学生,应重视操作的目的和难易程度。  相似文献   

8.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愿望,使学生能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由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新课标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重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文这一科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好语文,不仅能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对其他科目也有间接的提升作用,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围绕“问题”凸显出来。显然,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与我们一贯强调的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的。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恰好是依照这一学序赋予新的内容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数学教学已从教知识、提能力,跨跃到落实核心素养的高度,这说明无论课堂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育人的最大价值体现,而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师的深度引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条件引发多向深度交流对话,同时结合学情精准设置问题,将知识问题化。多维引导学生拓展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深度探求知识本质,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通过内因起作用 ,主要是通过内在的思维素质起作用。没有经过优化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如何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实现 ,便成为每一个教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 ,总结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的几个方面 :  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应采取问题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探索、表现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宽松的环境。为了把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充分开发出来,教师必须坚持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当前的一些初中英语教学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为前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英语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因素,英语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安全、愉悦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将学法指导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始终,具体做到:教会学生学会编写学习提纲、创设问题情境、理清历史发展线索以及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能抓住学习重点,提高记忆效率,善于总结和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历史知识中吸取营养的能力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学习的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的成绩如何,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学习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智力因素通过非智力因素的不断开发而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怎样培养完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成为了主流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但却是有序的,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调控教学的细节,让学生乐于体验,有所收获。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一单元的"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为例,就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细节处理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该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探究、猜测、验证、发现、反思、总结、创造,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不断的主动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而真正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课堂中有效落实已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的重点。数学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所以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