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期间,我访问了《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请他谈谈对培养“名记者”的看法。马达说:“名记者”的提法不科学。这个口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能够用什么办法一举成名。其实,成名不容易。《文汇报》花三千美元派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写了些东西,有名了。可是只能派一个,好多记者没这个机会。当然也有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2.
收获成长     
本书讲的是家庭教育,讲的是孩子们的成长。对家教我没有研究,说不出所以然。但本书作者樊华是一名记者、沈阳晚报的一名年轻记者。记者是我熟悉的行当,我就从记者、从年轻记者成长角度说几句话。  相似文献   

3.
6月5日,《纽约时报》发表声明说,该报执行总编辑豪威尔·瑞恩斯因受到其部下年轻记者剽窃他人作品丑闻的影响,而被迫宣布辞职。与此同时,《纽约时报》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也宣布辞职。《纽约时报》是有152年历史的世界知名大报,执行总编和总编同时辞职,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纽约时报》编辑部这两位高级领导人的辞职是在时代广场《纽约时报》总部当着数十名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的面宣布的。《纽约时报》发言人乌斯尼克代表该报发行人、《纽约时报》集团主席亚瑟尔·苏兹贝格宣读了一份声明。声明称:“豪威尔和杰拉尔德递交了他们的辞呈。…  相似文献   

4.
理想、操守──记者成才之本周胜林好的新闻记者,应该有雄心壮志,争当名记者。我国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说:好的记者应该都有做名记者的雄心壮志……不愿或不敢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名记者?怎样用实际行动培养自己成为名记者...  相似文献   

5.
新闻名家与“三全意识”朽木搞新闻的,真搞新闻的,都想当个好记者,好编辑,好总编辑,甚至名记者,名编辑,名总编辑。这可谓是“人同此心”。但怎么去做才能“见好”,才能“出名”?恐怕不见得尽人皆知。常与同事聊,渐渐总结出一个“三全意识”来,觉得这很可能是条...  相似文献   

6.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7.
与年轻记者谈"成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在新华社一个培训班上与年轻记者座谈,就新闻本源、年轻记者成才和搞好批评报道等问题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并从学习、积累、思考、实践等方面对年轻记者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现将整理出的几段文字刊登出来,供年轻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党报要多一些名记者、名编辑天津日报总编辑邱允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报纸越办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党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编辑、记者队伍,培养一批能坚持正确方向,深...  相似文献   

9.
作为长期从事经济报道的一名记者,笔者给初入行的年轻的经济报道记者提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长期从事经济报道的一名记者,笔者给初入行的年轻的经济报道记者提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追忆纪卓如     
蔡祥斌 《新闻前哨》2014,(10):86-86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名记者纪卓如同志,静静地走了。按照他生前的意愿,丧事从简,连骨灰也没有留下,只给他的亲友、他昔日的老同事、老部下留下不尽的哀思与怀念。纪卓如同志是广播记者的楷模。1984年夏天,又一批年轻同志加入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行列。为使这批新鲜血液尽快成长,台里专门举办了青年记者学习班,邀请纪卓如同志给年轻同行讲课。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7,(9)
好个「希望大家都超过我!」文/四川·何其兴最近,刚刚到任的南充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谢洪才,在首次与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见面的会议上讲:“希望我们报社多出一些名记者、名编辑,希望大家都超过我!”这位年轻老总的见面话虽简短,却掷地有声,颇有分量。这既是他...  相似文献   

13.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勤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如今,人人盼发展,处处奔小康,人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由此,我联想到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勤的问题。不少年轻的同志孜孜以求当名记者、当专家型记者、当多面手记者,为使自己能评上个满意的职称,自己写的东西能获个大奖,努力创造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据笔者观察,时下有的记者特别是一些年轻记者,他们恰恰就少了那么一点勤勉精神,不是勤…  相似文献   

14.
埋没之憾     
埋没之憾杨树立名闻遐迩的作家,对自己处女作或成名作的责任编辑,总是念念不忘,名记者或不怎么知名的记者抑或无名的通讯员,对自己新闻稿的责任编缉,亦是这样.经济日报原总编辑杨尚德,就以《编辑的恩情》为题,记叙当年受到人民日报编辑姜德明鼓励的拄事。笔者从事...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16.
聂乔 《新闻导刊》2006,(6):38-38
有人说.做一名记者永远不能放松自己.需要不断汲取“养分”,与时俱进。对于一个刚入行的年轻记者来说.更得紧绷神经.将自己训练有素.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界,人们都知道穆青、郭超人、艾丰等名记者,却很难列出若干名编辑的名单来。即如知名度颇高的人民日报原总编辑邓拓,也是因《燕山夜话》等编余作品而名扬四海的。 这不免让人生出遗憾。新闻圈内的人都知道,其实,编辑对一家媒体的作用乃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何其大矣! 还是从名记者说起吧。我想,每一个知名记者在心底里,都会深深地向他的责任编辑致敬礼,并且会因某一篇稿子的处理而记住一辈子。有的记住某编辑笔下点石成金,使原稿一下子变得非同一般;有的感谢某编辑系知音,当初力排众议,可谓远见卓识;甚至有的编辑对作品…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总编辑深入基层要做到“三多”,是指多走几步路,多问几句话,多停几次车。总编辑担负着带好队伍的重任。能与总编辑一起到基层从事新闻实践活动,是许多记者的愿望,特别是对于年轻记者来讲,更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总编辑大多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总编辑的一个自觉行为,一个独到见解,一个善意点拨,往往能使同行的记者受到振聋发馈的启发,甚至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正从报社层面重视年轻记者队伍的成长,力度是很大的。从这次座谈会,还有前一阶段的年轻记者培训班,以往多次举办的座谈会,都能看出来。这实际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好的条件和环境,我们大家应该格外珍惜。1、把握五年黄金期:为年轻记者加快成长多给力一名记者进单位后,前几年的时间最为关键,这是很多同行总结出的经验。如何帮助年轻记者在这期间尽快熟悉、加快成长,作为部门来讲,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