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优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中,有不少名联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背景材料。请结合以下对联和所学知识回答1~7题。  相似文献   

3.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社会科学。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化素有史结合的特点,引用对联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尝试。本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识记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作用和选用对联的原则作一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除了可以状物写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臧否人物、评述事件、教育群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撰文谈谈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对联,对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8.
张小军 《课外阅读》2010,(11):176-176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 2.掌握对联特点,基本能够对对联。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文科综合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们所熟悉的诗歌、散文、小说、对联、戏剧、民谣、快板乃至影视文学等中文和英文这些广义的“文”中撷英取华 ,做到文史结合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陈伟 《文教资料》2006,(5):71-7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引用成语典故和历史对联,可以使历史教学更加活泼,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发展记忆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历史课的教育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手段下,历史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将对联引入到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用对联的形式展示历史人物的魅力、体现历史事件的真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联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对联引入历史活动课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学科融会中外,贯通古今,内容庞杂,头绪繁多,加之绝大多数地区的中、高考采用闭卷形式。无疑给广大中学历史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学习者要熟练掌握众多的历史知识.必须建立在对它们准确而牢固的记忆基础之上。学习历史知识需要记忆.学好历史知识更需要巧妙记忆!  相似文献   

13.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考试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注意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这样不但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利于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目录标题和导语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单元标题及各课导语之中。  相似文献   

14.
梁德江 《黑河教育》2012,(12):53-53
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形象、具体、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从而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历史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设计背景1.面向群体:学生2.学科:传统文化3.课时:l课时4.年级:五年级5.课前准备:幼儿搜集春联,教师制作课件(对联的由来、发展,对联的故事,对联的妙对等)。课堂目标I.知识与能力:通过搜集对联,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知道对联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一份历史试卷,我们习惯了从知识点的分布、考点与考纲要求的差异、难度、区分度等角度去进行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从知识的层面去评价事物。我认为.知识的层面固然不可或缺,但评价历史试卷的价值倾向更为重要。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没有了价值取向,所有的知识都是死知识。本文拟从历史课程价值观的角度来评析历史试卷.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今年重庆中考的语文试卷中,将该市黄奇帆市长5月1日参观世博重庆馆题写的“对联”纳入试题。据6月13日重庆晚报报道,该题要求:结合黄奇帆市长为重庆馆写的“三千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的对联.写出对横批“馆小乾坤大”的理解.然后再写一句赞美的话.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石玉中 《新高考》2009,(9):43-43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的对联。挽联的写作讲求对仗和平仄,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挽联的立意一般比较积极,与时代精神相合拍,对人民起着正面作用。适当地利用挽联创设新情境、拓展新思路、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诗歌、对联等,适时引入历史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范守凤 《成才之路》2009,(33):61-61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大纲要求,精心选择设计的。历史插图是对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侧面的状态和形貌的“写真”.是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历史现象的“空间描述”,是形状化、立体化的历史教材,它和教材文字叙述相互照应。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书本中的各种插图,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形成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