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本对“全石以为底”一语的注释是:“(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下文的“近岸,卷石底以出”则注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联系上下文来看,其中显然有矛盾。因为既是一大块石头作为底的,就不可能有“有些部分翻卷过来”的情况出现。所以,这样理解似于义未妥。笔者以为,这  相似文献   

2.
“全石”、“卷石”注释质疑歙县一中汪克谦《小石潭记》(初语四册)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坞,为为岩。”课文对此作了注释:“(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这样解释,有不妥之处。《古代汉语》(王力...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小石潭记》中,有这么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文下注释了“坻”“屿”“嵁”各是什么形状的岩石,却没有解释为并列成份的“岩”是何状。有没有必要解释清楚呢?答案是肯定的。翻查了案头的几种资料,说法不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种解“岩”为“高出  相似文献   

4.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5.
“全石以为底”和“卷石底以出”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中的语句,教材注释中将“全石”释作“整块石头”,将“卷石”释作“石头翻卷”,不管是从语法还是意义层面来说,这一注释都有些许不妥。通过考察选文不同版本,文章指出“全石”应作“泉石”,意为“受山泉冲激孕育过的石头”;“卷石”应作“拳石”,意为“拳头般大小的石头”。只有在充分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才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有两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两句看似没什么难理解的,实际上要正确理解还得琢磨一番.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8.
在普通话口语里有一个轻声字 de,书写形式分为“的、底、地、得”四个字。“底”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领属关系,“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现在已不用了。“的”、“地”仍历久不衰,放在中心语之前,一为定语标志,一为状语标志。标志只表明结果,并非前提,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9.
用“清澈”而不用“清彻”《现汉》:“[清澈]清而透明:湖水一见底。也作清彻。”《新华》只收“清澈”。《大词典》均收,未分主次。词频统计:清澈443,清彻4。宜以“清澈”为规范词形。(参见“彻底”条) 用“情愫”而不用“情素”《现汉》:“[情愫]<书>①感情:朝夕相处,增加了他们之间的~。②本心:真情实意:互倾~。‖也作情素。”《新华》《大词典》均以“情素”为主条。《辞海》只收“情素”,注  相似文献   

10.
姜有荣  刘晓晔 《新作文》2004,(10):18-19,24
2004年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如下(表附后):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小石潭记》可从标题入手。提两个主问题。1.“说”标题。先说标题中的“石”字。说说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个小小的“石”潭?明确:①出现“石”字的句子:a.全石以为底(潭水清澈见底);b.卷石底以出;c.影布石上……②没出现“石”字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柳宗元为何神骨凄寒?除作者心境忧伤、悲凉外,还因作者是坐在阳光少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石”潭上。又如“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儿历历可数,说明潭水清澈;水之所以清澈,就因为这潭是石潭,不是泥潭。如果是泥潭,鱼儿们在受惊之后,有些就会往泥层里钻,…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     
课内检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笪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相似文献   

13.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笙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测.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相似文献   

14.
在两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开放式”教学的实践 ,摸索出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是 :设置情境———自探互究———知识内化———拓展延伸。下面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一、设置情境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圆锥的体积”时 ,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师 :(投影出示谷堆 )看到这堆稻谷 ,你们想知道什么 ?(底的半径、底的直径、底的面积、高、底的周长、体积、重量。)师 :想一想 ,哪些是新问题 ?(圆锥形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好 ,今天咱们先来学习圆锥的体积。师 :谁能说出测量谷堆体积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几何大厅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现在上场的是梯形。“嘿——”只见梯形运了一下气,身子摇了摇,它的两腰慢慢伸长,最后相交于一点,竟成了一个三角形。“好!”场下一片喝彩声。三角形叫道:“你变了形,能把你求面积的公式也变得和我们一样吗?”三角形的话音刚落,梯形手一指,屏幕上出现了:(上底 下底)×高÷2=(0 下底)×高÷2=底×高÷2。梯形继续变化,只见它身子晃了晃,上底慢慢伸长,最后与下底同长,竟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哗!”场下一片掌声。平行四边形叫道:“你变成了我们的模样,也能把求面积的公式和我们……”不等平行四边形的话说完,梯形手…  相似文献   

16.
统编教材高中第三册选用了诗人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一句,课本注:“青冥:天空”。此实欠妥,从全句分析“冥青”如释为“天空”,而“天空”如何“浩荡”?“浩荡”形容“天空”总感不确切。又“不见底”“底”者,下层之物也,向空中看,“底”从何来?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简一有: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季)子(慈)。”关于“季子”,楚简释文以“季”为“孝”之讹,“子”通“慈”,即“孝慈”,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个字应如字读。如崔仁义先生说: 季子,传世本《老子》作“孝慈”;帛书《老子》甲本作“畜兹”,乙本作“孝兹”。……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本刊于今年九月始,举办“新课的导入”教学设计征文大赛,文体不限。望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踊跃投稿。(来稿请于信封左下角注明“新课导入征文”字样。)截稿日期为1995年3月底。将于6月底评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宗教问题。由于对有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之某些书刊作错误的叙述,使宗教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中穆斯林“功课”的“斋月”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例如:有的书称:“八月末一日傍晚见新月开始封斋,斋至29日见月开斋”故称“斋月”。有的高等院校所用的《世界中古史》教材说:“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历九月(即二月底到三月底)。”而有的报纸则载文称:“伊斯兰历九月(即公历五月)”。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不够准确或错误的。“八月末一日傍晚见新月”,这必  相似文献   

20.
“泛木桶理论”与教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将教师队伍比做“木桶”的话,就绝不仅仅是“补短”那么简单了。教师之“水”的质与量同“木桶”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这里姑且称之为“泛木桶理论”“。泛木桶理论”启发我们在教师管理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固好“桶底”夯其基如同没有好的桶底不可能有好的木桶一样,没有好的教师素质,也不可能有好的学校。教师素质犹如“桶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更应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