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4至5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形成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中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认为: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加一颗谷粒而又不能形成谷堆,那么何以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形成秃顶;既然每次掉一根头发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一粒谷子不能形成谷堆,两粒谷子也不能组成谷堆,再加一粒谷子仍不能成为谷堆……那么照此结论,即使经过反复叠加也不能得到谷堆.可我们又知道,谷堆是存  相似文献   

3.
林革 《初中生》2010,(1):36-37
众所周知,一粒谷子不能形成谷堆,两粒谷子也不能组成谷堆,再加一粒谷子仍不能成为谷堆……那么照此结论,即使经过反复叠加也不能得到谷堆.可我们又知道,谷堆是存在的,并且可以肯定是由谷子一粒一粒地堆积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谷堆”与“秃头”的诡辩古希腊麦加拉派的代表米利都人欧布利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诡辩 ,使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前后苦苦思索了两千多年。这两个诡辩是 :多少粒谷子能组成谷堆 ?一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两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再加上一粒也不能组成一堆……同样 :“如果 1不多 ,2不多…… 1 0也不多 ,那么何时才达到多 ?”“秃头”诡辩和“谷堆”诡辩相类似 :“如果掉一根头发、两根头发、三根头发等等都不会使人变成秃头 ,那么要脱掉多少根头发才会变成秃头 ?”在传统逻辑中 ,通常把这两个诡辩所包含的错误归结为集合使用的错误。如果分…  相似文献   

5.
汤米 《中学生天地》2007,(Z1):55+60-61
思维体操谷子如何变成谷堆一粒谷子躺在地上,增加一粒,再增加一粒,它们看起来都只是分散的谷子,但是,如果一粒一粒不断地增加,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谷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三论“天人合一”社会结构。提出“人人都是一颗星”的理念,并归纳为多元、开放、互动、制衡的科学哲学思维。论证了它是东西方“天人观”的整合,并提出实现“大同世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英语》2005,(4):6-6
冬季,蚂蚁正忙着把潮湿的谷子晒干。一只蚱蜢跑来,向他们乞讨食物。蚂蚁问他:“你为什么在夏天不去采集食物呢?”蚱蜢回答说:“那时没有时间,我忙于唱歌。”蚂蚁嘲笑说:“你夏季如要唱歌,那么冬季就饿着去跳舞吧。”  相似文献   

8.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如何?可简单地用两个命题表述:“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两个命题,各哲学教科书均有阐述,本文仅从逻辑方面,谈谈自己对它们的思考和论证。“哲学是世界观”、“哲学不是世界观”,这对命题是不是矛盾关系的命题?能不能成立?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清楚这两个命题中“是”的涵义。“是”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它至少有以下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有平地聚粟,下周三丈六尺,高四尺五寸。问:粟几何?答日:一百斛。术日:置周三丈六尺,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尺,以高四尺五寸,乘之,得五千八百三十二尺,以三十六除之,得一百六十二尺,以斛法一尺六寸二分除之,即得。题目是:现在平地上聚积着谷子,谷堆底面圆的周长是3丈6尺,高是4尺5寸。问:谷子有多少?  相似文献   

10.
本从“斗争”一词的不同含义出发,区分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斗争哲学”,即极端主义的“斗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斗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特征、内容和使命等方面,论证了它之为“斗争哲学”的根据,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细节之大     
哲学上有个“秃头论证”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少一根头发会不会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会。再少一根呢?回答说还是不  相似文献   

12.
话题一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含有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样?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了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一开始是否定的。这个“秃头论证”的理论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秃头论证”的理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的内容必须体现“秃头论证”的理论。注意: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审题导引:写好本材料话题作文的前提在于正确把握“秃…  相似文献   

13.
崔尔胜 《学语文》2009,(5):41-42
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称量对象截然二分,不相混同。前者称墨植物。如“一棵草”,后者称量颗粒状物体。如“一颗石子”。但如果阅读一下明清小说,如《西游记》,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棵”与“颗”并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相混的。这说明现代汉语中“棵”与“颗”作量词截然二分的用法有一个发展过程。量词“棵”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发展期、巩固期。  相似文献   

14.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一是“实践”,二是“批判”,二者的统一,就是“改造世界”。邓小平的哲学贡献就在于:他基于继毛泽东之后中国国情以及时代特征所赋予当代中国哲学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和精髓。活化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和现实实践的具体操作之中,成功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同时,在诸多领域里也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贡献不在于他是否具有专门的哲学著述,而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历史延续和邓小平的哲学作为。  相似文献   

16.
《青年教师》2004,(5):50-51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晚上,我像平时一样在看体育新闻,妻子洗了澡出来对我说:“我的脚上怎么多了一颗黑痣?”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A“‘秃头论证’理论”话题江西杨日红[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哲学上有“秃头论证”的理论,它包含着这样的问题: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回答说不能,再少一根怎样呢?回答说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而这在开始是受到否定的。  相似文献   

19.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0.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那么,天空中的某颗星星之所在可就是你在人世间的位置?———题记你的位置在哪里?哪里才是属于你的位置?打开窗户,呼一口这个城市污浊的空气,我看到了三种人:“自命不凡”型。上帝抓了一把杂草的种子撒向人间,我就是当中惟一的乔木。我是谁?上帝的宠儿,天使?有我这么酷的天使吗? “芸芸众生”型。我就是那大海中没有多大意义的一滴水,有了我,这个地球并不会转得更快,没有我,这个地球也不会———算了吧,就算是大海中蒸发的一滴泪吧。“自惭形秽”型。怎么每个人都比我好,怎么每个人都比我有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