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以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鲁迅的小说在形象创造中蕴藏着为同类小说所没有的向历史控诉的深度,成为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艺术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从开端不断地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刚 《今日科苑》2009,(18):161-161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短篇小说。这篇名作,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从而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阿Q的诞生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不朽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沉重的一面。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本刊特发表陈漱渝先生的文章,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5.
刘蕊 《科教文汇》2008,(17):161-161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鲁迅站在启蒙主义立场上,对国民性进行批判的同时,更深刻地审视着中国广大妇女的命运。他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塑造了经典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刻的同情,并从多方面分析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源。鲁迅意在揭出她们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妇女们能自省自爱,走上彻底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小说《祝福》为鲁迅先生所著,鲁迅的笔锋很犀利,他总是用很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描摹那些草木无声息的产生,无声息的消失,鲁迅先生的作品批判性的居多,文字上又黑又硬,精神上又是绝望中带有希望,《祝福》这篇小说是比较典型的悲剧,在悲剧的艺术领域占据着比较领航的位置。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悲剧艺术手法和小说《祝福》在悲剧艺术领域的位置结构,进行理解和剖析,对悲剧艺术的进一步深刻的研究,进而去体会鲁迅先生所要表述的悲剧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正鲁迅,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巨匠,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人塑造了众多经典不衰的形象。同时,也在作品中独创了一系列富有深刻含义的意象群。如"铁屋子"意象,看客意象,"血馒头"意象,月亮意象等等。本文所要探究的即是众多意象之一的鲁迅小说中的"路"的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路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被赋予多义性的意象。其分类及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满希望的"路"在鲁迅的思想世界中,纵然会有彷徨,会有怀疑,甚至会有绝  相似文献   

9.
张洁 《科教文汇》2010,(5):57-58
鲁迅在他一系列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时代特色,她们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不是灰色的花朵,就是断翅的蝴蝶。这些典型的女性形象,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不可逃脱的命运。鲁迅通过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异化,从而无情地讨伐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达到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的目的,直到今天仍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和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约翰·伯格是当代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小说家。《G》为伯格赢得了布克奖。在这部小说中,伯格巧妙地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凸出了小说的主题,刻画了许多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儿童视角来反映生活是狄更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与童年是狄更斯的小说题材和艺术想象力的核心。他在处理儿童形象方面独具匠心,并成功地通过孩子纯真的目光来审视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儿童形象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发现从日据时期到当代书写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在共有的写作模式之上也发生了转向,并由此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4.
殷洁 《科教文汇》2011,(1):76-77
以鲁迅小说《伤逝》为母本改编的电影作品继承了原作品文本语言的结构形式与风格形式,以谨慎稳妥的方式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这两种艺术媒介的转换。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与小说语言系统的差异,改编作品对文本形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影像上人物与主题的弱化,这是值得其他改编作品思考之处。  相似文献   

15.
功能对等在王熙凤人物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鹃  贾德江 《科教文汇》2009,(6):251-251
王熙凤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一位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包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就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目的语读者眼中,让目的语读者了解、熟悉这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女性。此篇文章以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王熙凤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一位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王熙凤的形象塑造包含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就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目的语读者眼中,让目的语读者了解、熟悉这位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女性。此篇文章以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来看王熙凤形象描写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吴川 《科教文汇》2009,(13):218-218,220
鲁迅先生的小说《孤独者》和蹇先艾的小说《孤独者》是写于不同时期的同题作品,在艺术上,两篇小说从叙述手法以及作品发展的脉络是相似的。但是两篇小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主人公的成因及命运等等。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作家对于孤独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江琼 《科教文汇》2008,(27):220-22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学贯中西、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旧诗词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尤以小说成就最为突出。郁达夫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大都留有作者自我的影子,同时又是具有较多社会内涵的“零余者”的文学形象,有着特异的人物性格,从而使郁达夫小说成为五四文坛的另类亮点而独具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9.
子君是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主要形象,她敢于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地与涓生同居生活,可以看出她的勇敢与无畏;但在男权社会里,她又是可悲和无助的,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子君向往着民主、平等、自由,但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并没有彻底的在她的脑中消除,当她离开涓生时,已经预示着她生命的结束。  相似文献   

20.
无事的悲剧——《伤逝》主题及人物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璇 《科教文汇》2011,(20):55-56
文章以对《伤逝》的主题及主要人物涓生和子君的形象分析为主.探讨了小说通过无事的悲剧所阐发出的深刻意蕴,并试图对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