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和谐是健康心理的本质特征.自我和谐是心理和谐的核心特征.全面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欣然接受自我,恰当展示自我;努力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这是自我和谐的内涵.建立适当的参照系、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积极的人生观这是建构自我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魏琳 《科技风》2013,(5):209
贫困大学生是现今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社会、人际和经济诸多压力,负面心理问题相对突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贫困观,培养独立的人格,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不仅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双脱贫",也关系着和谐校园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辛勤 《科教文汇》2008,(25):204-205
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而心态和谐是基础,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积极的风貌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既要注重和谐环境和氛围的创造,同时也应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的塑造。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从诞生时的呱呱坠地,到银须白发后的暮年沧桑,生命的过程按照它固有的规律发展着、变化着。其间既有生理上的发育,也有心理上的成长。可以说,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自我评价恰当,人格发展良好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我是谁?”这是对人生的提问,是一个由简单问题引出的深刻思考。“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就是我”。的确,只有“我”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科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思想开展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树立积极合理信念,强化激励教育,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挫折承受力,培育和提高心理自助能力,构建积极社会支持系统,学会寻求他助,激发积极体验,努力塑造健全人格等一系列有效策略,对于进一步促进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游学军 《情报探索》2005,(6):129-131
通过阐述新世纪和谐人格的基本内涵,结合目前图书馆员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类型,探讨该心理行为产生的因素,探讨了图书馆员应如何对自身进行心理调适,塑造和谐人格,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充分挖掘和发挥影视欣赏的心理疏导功能,用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影视作品,疏通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心滞。净化人心灵、启迪人心智,塑造健康和谐的心理,对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营造和谐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保持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人的心理体现社会和文化属性。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心理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9.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基础,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基础,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保持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人的心理体现社会和文化属性.和谐社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心理和谐.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朱颖 《科教文汇》2012,(23):190-190,193
对于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心理学思潮,这门学科是符合现代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启发与借鉴意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中职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构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人际信任、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对343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类型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2)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显著相关;(3)心理幸福感在师范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中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人际信任、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对343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1)学校类型和自我和谐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2)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及其各维度显著相关;(3)心理幸福感在师范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中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陈虹 《内江科技》2006,27(7):127-127,130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目前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堵塞社会、家庭、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存在的漏洞,减少和杜绝诱使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刺激;同时完善社会、家庭、学校对表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心理、思想的困惑、疑问、需求进行积极必要疏通、引导、满足的渠道.增强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佳利 《内江科技》2022,(10):126-127
<正>心理自助是指人们有意识的调节自身情绪、改善心理问题的行为和活动。由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关注不足,贫困大学生自我心理自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网络生存时代网络文化的不良因素刺激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高职贫困生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障碍,通过树立积极生活信念,完善优化自我意识,构建心理自助系统,建立合理归因方式,提升主观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等多种途径开展自我心理自助,对于优化高职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华北 《科教文汇》2013,(9):183-185,208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对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地区2400名高职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个:专业满意度、自我认知水平、家庭关系、校园人际关系和生活自理能力。针对这些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了提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创设积极的育人环境,集中优势力量,做好入学专业教育;开展"三自"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独立生活能力;搭建家校平台,共创积极和谐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自我成长是大学生面临的人生重大课题。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具有的潜在特质。积极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养成和社会环境适应等方面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提出了"和谐人格"的概念,其内容是指人们在心理、伦理、法律、经济等方面一系列的素质与品质的综合与和谐,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是一个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和"经济人格"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的矛盾统一体;论述了"和谐人格"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以及"和谐人格"是"真善美"的一体化,以启示人们应在长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养与塑造高尚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20.
田芳芳 《科教文汇》2007,(7S):15-16
从社会学角度看,师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准则,他凝聚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角色期待。角色像一面镜子,让教师发现自己;角色也是认同与欲望的投射,不自觉地透露出内在的向往;角色同时也是别人看待我们的印象,坚守师德规范有利于透过别人的眼睛,我们渐渐在别人的期待下塑造自我。本文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阐述科学构建师德规范方面的建议,从而达到提供一种人际互动的集体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