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从新闻中的“内部新闻”说起吧。常摸摸自己的脑袋瓜今年四月间,人民日报一版发了一条吉林省委调整领导班子的消息。这条消息只有几百字,报道了调整后省委领导成员年轻化的情况,又报道了新省委书记接见中央驻吉林省十五个新闻单位和十一家地方报刊的记者时说的话。  相似文献   

2.
深入”的要求,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最近,《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这条稿子的写作经验。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说什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写的消息,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共20篇,在20篇消息中,报道新闻事实的11篇,报道我党发言人谈话、声明和往来电报的9篇.此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还收兼有评论和消息两种性质的新闻述评4篇.这些作品,是我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史上的一笔宝贵财产,不少篇章多年来被人们奉为新闻写作的经典作品.那么,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5.
其五,真实准确,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生命,消息写作也必须坚持这一基本要求.有的记者和通讯员认为,写消息一般是“急就章”,几百字的消息更简单,抓点材料就成了.所以,采访时粗枝大叶不用心,写稿时更是马马虎虎,甚而对事实的真伪也不追究清楚.用这种态度搞报道,不仅写不出好消息,还可能导致报道的失实或浮夸,犯这  相似文献   

6.
读报随笔     
我常常借鉴《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来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新闻要求真实、全面、准确,可读可信.以此来衡量,确实学到不少东西.但有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现在,我把去年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有关新闻写作上的问题粗粗整理出来,抄录几条如下. 一、恰如其分新闻写作对事、对人的评判要恰如其分,宁可留点余地,不要把话说死说绝,更不说过头话.7月7日头版消息《北京图书馆东楼落成,为读者提供了一处全新的现代化阅览场所》,但读完消息,除了外观设计新颖外,却看不出该图书馆“全新的现代化”之处.消息所列举  相似文献   

7.
写消息怎样运用背景材料?对于这个问题,从新闻写作学里无法找到“放2四海”皆可用的标准答案。但是,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依据报道内容的需要以及记者写作时的构思,倒可以总结出消息中运用背景材料的若干招数,而且使用的手法又各有不同。现在择其要者介绍如下:连释法。此法是用背景材料注释现实的报道事实。有些新闻事实就事报事,往往突出不了其意义。如果把它放在背景材料里来写作,其显著性便突出了。以《北京日报》今年7月3日刊登的《持续高温平百年纪录》一条消息为例。它是报道7月2日北京市最高气温达到39.3摄氏度,而且京城持…  相似文献   

8.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9.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说说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谈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0.
1987年11月1日湖南日报发表了一则200来字的消息,标题是《骑单车900公里赴穗采访省会14名记者昨冒雨登程》。这篇消息中没有点出他们是省会哪些新闻单位的哪14名记者,却用了近百字的篇幅排列了为记者们送行的七位领导同志的职务姓名。写新闻应从读者的方面来多考虑。象这条消息,读者所关注的不是送行的领导,而是那些记者,骑单车冒雨赴穗的记者应是这条新闻中的“主人翁”,没有这一基本事实,是不可能有人去送行的,当然也就无法构成  相似文献   

11.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 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造成写作上的一般化、老一套;有的丢胳膊少  相似文献   

12.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丢胳膊少腿,构不成一篇完整的报道。为了克服消息写作中这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运用新闻诸要素既要做到准确,又要灵活巧妙,便颇有“学问”了。现…  相似文献   

13.
我开始写稿总是跟着形势跑,看见报刊杂志登什么我就写什么,写作热情很高,可寄出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全无消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战友那里看到一期《新闻前哨》杂志,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里面一些有关新闻写作的文章对我启发很大.从这以后,我一边坚持学习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边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不盲目动笔,不急于求成,稿件写好后又反复修改,然后征求周围同志的意见,认为确实有报道价值,再“投其所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处女作终于发表了.从这以后,我处处做有心人,勤于笔耕,选好题材,把握战机,中稿率提高到85%以上.当然,这里面有《新闻前哨》的一份功劳.  相似文献   

14.
尽管消息有多种多样,写作也各有差异,但是不论写好哪类消息,都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要求: 其一,应具有新闻的要素。所谓新闻的要素,一般是指“五要素”,即在一条消息里应写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为什么,这样才能把报道的事实交代清楚.读者看到它便明白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和为什么。这五要素的每个英文单词,都以英文字母W开始,因此在西方新闻学上又称它为“五个W”。早在1945年的战争年代,我们党中央的报纸——延安《解放日报》就以《从五个W说起》为题发表过一篇社论。那篇社论专门论述消息写作中五要素的作用,认为这五要素“犹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  相似文献   

15.
我是《新闻与写作》的读者,每期刊登的文章我都详细阅读。在学习与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新闻与写作》适合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对《新闻与写作》上登的文章,分为粗读和精读,特别是联系写作中的难题,有的放矢地学习,边学边实践,已经尝到了甜头。我在写《十七中重视发展教师入党》的消息中写道:“学校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论资排辈,最近发展了6名新党员,还有30人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市电台的编辑提意见太一般化了。我学了穆青同志《对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以后,联系这篇消息,对照  相似文献   

16.
人物消息,是报坛上一个受人注目的新闻品种。运用这种新闻体裁报道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给人启迪,使人振奋。人物消息篇幅短小,一般只几百字,简明扼要,便于阅读。而且反映迅速,具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历年来不少优秀的人物消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试就人物消息的写作形式,略作探讨。一、直书其事短中求实  相似文献   

17.
我自费订阅着《新闻知识》杂志。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之所以舍得花钱订《新闻知识》,是因为我对其朴实的文风、充足的信息量和科学的专栏设置,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新闻文摘》专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鲜活之感。如该栏目今年第一期中收录的《文要题装》、《消息写作的形象思维》等文,使我这个正在学习新闻写作的军队报道员受益匪浅。特别是《消息写作的形象思维》一文,给了我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我以往写稿时,抓不住读者感兴趣的事情,标题制作得也很死板。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很受启发。并将形象思维用于具体的写作之中。不久前,我采写的一篇题为《“双休日”军营群众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一稿,很快被兰州军区一家报刊采用。 如今,我不仅领悟了《新闻文摘》里的文章精华,还把它复印后制成卡片收集起来。目前,我已收录了30多篇,这些文摘知识已成为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库”。  相似文献   

18.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9,(3):10-10
《新闻与写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接了地气的缘故,这地气是什么?是满足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基层干部、通讯员,以及活跃在各行备业的新闻与写作爱好者的需要,这是《新闻与写作))25年来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我本人就是《新闻与写作》的忠实读者。1970年开始做北京日报的通讯员,1974年进入北京日报,《新闻与写作》一直是我必读的一个刊物。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