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其坚强意志。对幼儿进行挫  相似文献   

2.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这些年来,人们对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挫折教育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然而,如何进行幼儿的挫折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大量新的课题。本文就幼儿挫折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真实感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相似文献   

3.
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境条件,提出某种难题,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提出难题,使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笔者就幼儿挫折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1.现代家庭结构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遍实施,家庭结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认识幼儿挫折教育 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吃点“苦头”,其实不然。真正的幼儿挫折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期望是父母心中幼儿的成长模式与发展轨迹和目标,成为家庭教育功能的核心,伴随和渗透在幼儿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识。在教  相似文献   

6.
间接控制就是指教师不直接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力,而是通过某种中介间接地作用于幼儿。现介绍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邓堰 《广西教育》2004,(12A):41-41
所谓逆境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教师意识地创设或利用某种逆境,或提出种种难题来培养幼儿用心、动脑、动手等来解决困难的能力,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具有迎难而上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8.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本文从笔者任教的小班幼儿分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从营造分享环境、渗透分享内容、创设分享情景、树立分享榜样五个方面来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幼儿心理发展所需要的。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幼儿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因此,在幼儿期幼儿个性形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受一点苦和累,经历点挫折,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学会从小挫折中不断吸取有益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所倡导对幼儿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景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幼儿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何让幼儿在挫折中受到教育,促使幼儿全身心的发展,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不可忽视的内容,进行挫折方面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幼儿的挫折教育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非正式评价是幼儿园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正式评价是指教师在与幼儿日常接触、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幼儿,进而形成对幼儿的某种判断并加以反馈的一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幼儿抱有不同性质的期望,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幼儿施以影响,进而在幼儿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幼儿抱有积极的期望,一段时间后幼儿真的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了;但如果教师对幼儿抱有不良的消极期望,一段时间后幼儿学业成绩和品行则会渐渐变“坏”。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期望效应。期望效应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senthal,R.)在1968年和他的助手雅可朴森(Jacobson,L,R.)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OakSchool)进行实验后…  相似文献   

12.
从幼儿教育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健康教育成为一个明确的、具有一定主体教育地位的内容,时间并不算很长,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一个较为新生的事物,人们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还需要一个从肤浅走向深入的过程。于是,读懂幼儿健康教育的真实内涵也就成为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特点,健康教育对于每个幼儿个体而言,都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姜夏 《中小学电教》2014,(1):119-119
动画片深受孩子们喜欢,使幼儿的思维发散起来,不再局限于某种单独的认知上,使幼儿联想到身边很多的东西,这样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好处,教育效果显著。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动画片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惩罚性教育指在幼儿园中通过对幼儿实施批评、责罚等形式,否定幼儿的言行,从而制止其某种不良行为的发生。惩罚性教育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在当前幼儿园教育中存在不能正确区分惩罚和体罚、园方及教师不敢惩罚幼儿、惩罚过程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等问题。惩罚性教育要以爱为起点和终点,树立正确的惩罚教育观,要有公平性和持续性,要把握好惩罚性教育的“度”,要注意赏识性教育与惩罚性教育的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生活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幼儿园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对幼儿进行生活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自身的迫切需要。从目前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看 ,尽管课程中也有生活素质方面的教育内容 ,但基本停留于以游戏的形式传授某些生活知识以及养成某种生活习惯的教育层面上 ,幼儿生活素质教育未能很好落实 ;从幼儿园的师资配备和设施看 ,幼儿园缺乏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 ,缺乏保障幼儿生活素质教育顺利开展所必需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现实生活中 ,幼儿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自我保护、人际交往等素质。缺乏了生活素质教育 ,幼儿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人。因此 ,对幼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在两年多课程探索与研究中,发现目前幼教中存在不少误区,如集体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单一,教育方法、手段与教育目的不符;家长、教师较偏重幼儿认知、技能发展,相对忽视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了发展幼儿某种技能而牺牲幼儿整体发展的现象还存在着。这...  相似文献   

17.
所谓逆境教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教师意识地创设或利用某种逆境,或提出种种难题来培养幼儿用心、动脑、动手等来解决困难的能力,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具有迎难而上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一、必须对幼儿施以合理的身体磨炼教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总是要走向社会去谋生的,因此,从幼儿起就必须锻炼他们的体魄。而幼儿阶段,其身体一般都比较柔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为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许多家长和教师却走上了极端,为孩子提供了过多的呵护与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是教育活动生成和推进的前提。绘本阅读同样如此,需要教师充分关注幼儿在阅读中的行为反应,判断幼儿的阅读兴趣、理解障碍,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想要知道什么,进而为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发展提供适宜的支持。但不少绘本阅读活动从“预设”开始,教师或希望通过某本绘本帮助幼儿意识到某件事情,如爱护牙齿的重要性,或希望通过某次阅读让幼儿学得某个词汇或某种文学表达方式。当然,  相似文献   

19.
陈卫琴  刘静 《学前教育》2011,(12):22-23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都是在具有某种特征和属性的学习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环境本身是幼儿互动和作用的对象,它的构成与属性会对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等产生某种暗示和约束,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幼儿的行为。由此,站在幼儿语言能力和幼儿综合协调发展的立场,创设体现一定儿童语言发展观且具有综合发展功能的阅读环境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在对自己的身心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某种判断。自我评价的发展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生活适应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常常看到幼儿在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前退缩,常听到幼儿对会做、能做的事说"我不会,我不能"。很多幼儿不会或不敢主动实践,这些现象折射出幼儿对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