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家们喜欢把写作活动称之为“调动的艺术”,因为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要写好文章,就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语言积累等等。一个人的生活积累厚实,知识积累丰富,语言积累扎实,写作起来就便于挑选,便于调动,就可能写出好文章。我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同写作也有相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尝试情境作文教学法。通过合理科学的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写出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观摩课——话题作文“自信”的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情境作文教学法最常见的四步骤。  相似文献   

3.
怎样指导学生获得写作素材彭阳县向阳镇一小徐明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心中若无“米”,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如何指导学生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呢?除了课外积累素材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获取写作素材。一、创设直观情境,获取素材创设直观情境,就是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其“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因此,笔者认为要使学生爱写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在“情”与“趣”上多下功夫,要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情感的激发,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使学生爱上“写作”。那么怎样来进行呢?  相似文献   

5.
刘志坚 《现代语文》2007,(8):110-111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学生学习写作必须具体两个基小前提条件:一是写作知识的积累,二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由积累到表达,由模仿到创作。我们的作文指导课就是要对学生学习写作进行临场指导,在写作内容方面要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在写作形式方面要指导学生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写作教学中着力开拓学生广义的“心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写作课老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学会感受,积累生活情绪;学会热爱,积累情感材料,学会思考,积累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实施我市提出的语文教学“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教改方案,我们拟定出“内引外延、两促并进”的教改课题。所谓“内引”,就是把学生已经观察积累到的生活知识和体会,引导到阅读与写作中来,所谓“外延”,就是把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所谓“两促并进”,就是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使读写能力共同提高。我们的做法是: 一、坚持读写训练为主线,突出一个“引”字 这里的“引”就是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方…  相似文献   

8.
“创设情境写作”就是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情感的场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宗旨的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必需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困境。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应做到:①积累材料,丰富文库。②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③以五分制激励学生,④发扬民主,调动每个学生评赏作文的积极性。⑤创设平台,用自我表现的方式提高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0.
作家写作讲究捕捉“灵感”,教师指导小学生作文则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着力,营造一种“兴之所至,文之所来”的氛围,以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具体讲就是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强化练笔。  相似文献   

11.
职校生原先的文化基础较差 ,进入职校后 ,往往重技能轻理论 ,思想上不重视文化课 ,加之对口升学考试总复习时间一般只有五个月左右 ,因此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 ,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有步骤、按计划、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具体来说,可按“积累·入格·创新”三步骤有条不紊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积累写文章的过程 ,归根到底是一个“调动”的过程 ,调动思想 ,调动材料 ,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如果可供调动的东西多 ,文章就会充实 ,否则就会内容贫乏 ,语言苍白 ,令人读来索然无味。调动的东西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12.
有的学生,把作文课当作一种负担,苦思冥想,落笔千斤,文章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原因之一,是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所致。积累材料,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黄金储备”,这里既有知识的储备,更有生活的储备。学生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可以从闭接积累和直接积累两个方面去努力。所谓间接积累,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储备,就是通过阅读来积累材料,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可以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写作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努力尝试情境作文教学法。通过合理科学的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感受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写出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观摩课——话题作文“自信”的教学设计,来谈一谈情境作文教学法最常见的四步骤。第一步,“演一演,再演一演”。这是创设写作情境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学生才会被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一上课,我慌慌张张地走进教室,一边嘟嘟囔囔的说:…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块,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分析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学生作文教学面临的困惑及其对策。阐明要想学生们学好写作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积累语句,提高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从多方面做了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放权给学生,提高主动写作意识用“老虎咬天,无处下口”来形容作文课上的学生最恰当不过。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因为学生写得少,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师限定题目之下苦思冥想,无米下锅。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最实惠的方法就是放权给学生,把作文教学和平时写作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勤练笔。利用课外练笔,学生可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将作文课延伸到…  相似文献   

16.
一次“随而不随”的“随机写作活动”启迪我们:作文教学需要“动情”,需要我们在写作设计、指导讲评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入境”,创设有助学生深度理解、符合文本与生活逻辑的有效情境;需要“双向”,既离不开教师对写作训练题目、过程设计等的斟酌,尽可能调动学生胃口,还要注重师生双向的情感与思维互动,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和真切体验,真正形成属于自我的“随性写作”。  相似文献   

17.
“听音响写作文”是人教版第六册“积累&;#183;运用六”的写作要求。内容是选取生活中的几种声音,再根据这些声音编一个故事。近日,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执教的这一内容,感受颇深。靳家彦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谓独具匠心,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8.
“读写创”实验一节想象表达训练课,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与学生的积累和生活分不开的。从创新的前提来说,一是知识积累,二是生活实践,但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实践是紧密联系的。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读写创”实验极其重视知识积累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认为缺乏知识积累与生活实践是不可能萌发创造力、发展创造力的。为此,这节想象训练课从一“据说”材料和学生自我假设入手,以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一、概念的提出何谓“写作期待”?写作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冲动,激活学生潜在的写作能量,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想说、想表达、想写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对写作充满欲望而不厌烦,充满向往而不惧怕,充满热情而不冷淡,充满期待而不冷漠的良好心理态势。它是教师把握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遵循写作心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自信、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综合形成的理想的心理品质;是让学生从“要我动笔”转变为“我要动笔”的心理桥梁。学生的“写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为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尤其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为此,我们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五不法”,即“不定时、不定题、不定量、不定体、不否定”的方法,调动、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不定时  所谓不定时就是不限定完成作文的时间,让学生在写作时间上自主。当前作文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在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