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求译者不仅掌握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背景知识。对特定背景知识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译者能否进行准确的翻译。本文以《2010年美国最佳散文选》和《2010年美国最佳游记选》中文章的翻译实践为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从而呼吁译者广取博览,加强自身修养,以胜任翻译这项任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我国关于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谁是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的内涵及特性等几方面,探讨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性问题,以确立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哲学术语。主体是参加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描写适合对翻译主、客体的描写。翻译主体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即译者;而翻译客体是译者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利用哲学观点,探讨翻译主、客体的本质特征及其关系,旨在使译者准确地把握翻译客体的多雏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主、客体达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袁静 《林区教学》2012,(1):56-58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作为载体的翻译活动也日趋活跃。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译者开始活跃在译坛上。对于翻译学科的建设,有新鲜血液注入,无疑是美事一桩。但是,随着翻译市场的繁荣,各种粗制滥造的译文也层出不穷,于是乎,翻译品质的保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粗译、滥译现象基本上都发生在初涉译坛的青年译者身上,作为译坛的生力军,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那么,到底该怎样规范青年译者的翻译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克里斯蒂娜的囚徒》译文的解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莎莎 《海外英语》2012,(4):164-165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翻译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交流过程中,非文学翻译占大部分的比例。非文学翻译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现在,翻译公司和翻译机构的兴起更加证明了非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文学翻译相比,非文学翻译似乎没有那么多给译者发挥的空间。但是,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处于什么地位,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对翻译结果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主要举例说明译者主体性在非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译者是翻译中的重要角色,其作用和特征对翻译有决定影响;对译者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翻译过程,为成功实现等值翻译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内有关翻译伦理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本文就我国目前的研究成果做了三点总结:首先翻译伦理的概念界定研究颇多,研究核心问题基本一致;其次翻译伦理模式分类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地翻译策略;最后译者伦理的建设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并出现众多的译者伦理建设的研究。翻译伦理研究使我们对翻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平衡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翻译角度入手,阐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及其制约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但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考虑众多因素对翻译活动具有直接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单宇鑫 《海外英语》2013,(5X):146-147
长期以来,翻译活动被视为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程,该文介绍了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一书中提出的崭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即充满人文色彩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罗宾逊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体现,译者的身体感受、已有文化背景、甚至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都会在目标文本中展现出来。此外,该文也陈述了在《译者登场》中值得我们深思、商榷的几个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有文字记载的翻译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翻译的作用、意义、价值等曾经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翻译相对独立的地位也未被肯定,因此,翻译工作者也很难获得与其他专业工作者一样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进步,翻译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译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从被认为是"隐形人"到成为创作的主体。这巨大的变化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描述中西翻译史译者地位的变迁过程,阐述翻译的主体——译者的重要性,以及新时期要求译者个人素质提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2,(1):58-61
外宣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援赠各国抗疫物资所附标语的英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遵循翻译伦理,承担起译者责任。在翻译抗疫物资所附标语时,译者会从标语的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中英文语言差异、政治因素等多角度考虑,确定翻译的焦点,选择遵循的主要伦理模式,并采取具体策略完成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4.
翻译伦理的回归为译者明确自身的职责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翻译伦理的约束,既要忠实于原文作者,尽可能重现原文风貌,又要忠诚于委托人和目标读者,力图发掘译作的各种价值。切斯特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充当跨文化交际的调停人,需要遵循特定的规范与伦理,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确保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使译作忠实地体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然而,译者在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的同时,其译作中流露出译者个人风格在所难免,任何译作都会留有译者再创作的痕迹,这是由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所决定的。对译者的翻译风格不应简单地否认或抹煞,而应正视其存在,努力实现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裴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12):105-109
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制约。文章通过三组译例的分析发现,制约译者翻译策略取向的因素很多,容易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些语用意义的误译和失真。作为翻译的标准,无论是求真、求美、求似,发挥译入语和译出语的优势,还是进行翻译的再创造,译者都应该分析原作语言内容、形式、体裁后进行合理的取舍,力求作到所采纳的方法与策略趋于科学性、充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翻译政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翻译作为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国家的人们交流与理解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愈来愈重要.文章从翻译的宏观和微观选择、文化与道德层面四个方面对翻译主体的政治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译者和文本两个因素。非文学题材的特点:按文章的功能来说是,内容具体明确,书写格式固定,语言简明扼要,处理事务时间行强等。本文以一次学术文章段落的翻译实践为例,浅谈非文学翻译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依据切斯特曼的理论,探讨了翻译活动中翻译规范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规范不仅制约译者对翻译过程的主体性运作,还影响人们对翻译产品的认识和评价.翻译规范理论解释了不少长期困扰我们、又得不到很好解释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依据切斯特曼的理论,探讨了翻译活动中翻译规范起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翻译活动中,翻译规范不仅制约译者对翻译过程的主体性运作,还影响人们对翻译产品的认识和评价。翻译规范理论解释了不少长期困扰我们、又得不到很好解释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