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在“例”中功在“例”外山东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在仪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凭借说”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他一贯的主张。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一...  相似文献   

2.
我因为有别的会,不能来参加讨论,很遗憾。关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我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序言里归纳为主要两点,一点是要认识语文是工具、一点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叶老讲语文教育,越到后来越强调这第二点。1962年叶老写了一首诗《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边有这么几句:  相似文献   

3.
林夏 《河南教育》2016,(7):62-65
赵清阁(1914-1999),河南杞县入,生十河南信阳。十五岁为反抗家庭的包办婚姻而毅然离家出走,入开封艺术高中学列。毕业后在一个小学教书,许借读河南大学中文系,开始发表作品。十八九岁主编《新河南报》的《文艺》周刊、《民国日报》的《妇女》周刊。后到上海,插班于上海美专。1935年曾任《女子月刊》编辑.并有短篇小说集《旱》出版。1936年8月在南京自费筹办出版《妇女文化》月刊。1937年年底,赵清阁来到武汉。当时,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已相继沦陷,武汉成为抗战的中枢。四面八方的作家汇集到这座城市。  相似文献   

4.
早在七年多以前,叶圣陶先生就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我先后结识的国文教师语文教师不在少数……都认为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我们在系统地研读了叶老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著后,深感叶老的话切中了作文批改的弊端。为了进一步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寻求作文教学改革的途径,我们对芜湖市17所区市级重点小学及其他小学的134名中、高年级语文  相似文献   

5.
萧海夫 《师道》2012,(9):6-8
2012年的一天.我惊喜地接到一本装帧精美的教育文集——《教海探航》,作者是徐海元先生。 先生之谓.一半出自本然,一半源于景仰。从21岁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师范毕业,光阴荏苒近三十春秋,中学教师是他的正宗,即便后来做书记、当校长,兼任政府督学、师大教授.也还是师者之师。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学语文早期教改实验的试航员.是湖北省第一个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  相似文献   

6.
《海燕》——这是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张春桥早年写的一篇散文,刊于一九三六年八月《文学界》月刊第一卷第三号。散文的内容很简单:——“我”(作者以第一人称出现)在被学校开除后,跟一批青年到北平去从事医疗长城抗日的二十九军伤员的工作。“没有得到机会到前线去”,在北平,大家每天“找女招待,看戏,逛窑子,把从家里带出来的私费或捐款,都化了”。后来算是到密云去了一次,但日本飞机一轰炸,“我们惊慌起来了”,撤回到北平。不久,父亲来信  相似文献   

7.
张秉政 《教育文汇》2014,(22):38-39
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进入淮北师大前身安徽师大淮北分校中文系的。一入学,就与吴孟复先生结了缘。  相似文献   

8.
一月二十一日,我们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去拜访德高望重的著名作家、教育家、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向他汇报不久前在苏州举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讨论会”开会情况.叶老在他寓所的客厅里,亲切接见了我们.今天,八十八高龄的叶老兴致很好,一见到我们,便拱着双手连连说道:“请坐下,请坐下。”我们首先把讨论会的论文汇编奉呈叶老过目。叶老一手接过来,一手指着说:“哟,有这么三大本呀!可惜,我的视力不行了,读不了这些文章。”接着,我们向叶老汇报了《语文教学通讯》社、《语文战线》杂志社、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家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民国教育部于1940年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8年颁布的《修订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修订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其中1948年的没有实施。此外,1941年颁布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诗与生活》里说,1930年他报考青岛大学英文系,虽然数学不及格,但因国文获得98分的优异成绩而被中文系破格录取。当时主持国文阅卷的是著名诗人、学者、时任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一向以阅卷严格著称,在他手下,作文能得个60分就很不容易了,而臧克家竟只差2分即为满分,这正说明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赏识。  相似文献   

11.
张斌先生,笔名文炼,湖南省长沙市人,生于1920年1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2年毕业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获教育学士学位。解放前曾任中学国文、英文教员、《观察周刊》编辑。解放后历任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副主任,上海师范学院语言教研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委,《辞海》编委兼语词部分分科主编,华东修辞学会顾问等职。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四八二页是这样解释“轻裘肥马”这个成语的: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剥削阶级的豪华生活。  相似文献   

13.
洪自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道德风范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我熟悉洪先生的名字是八中高二部读书时期。国文老师张汝舟先生于时辈少所许可而独推重洪先生,课内课外都称赞他在九华山潜心读礼的精神,使我心向往之。后来洪先生避寇到了遵义,浙江大学在循潭等建附中,校长胡家健物色高中名师,洪先生被聘教国文。当时浙大中文系二年级也在湄潭,我们上一届的孟醒仁宋祚胤两位经常向洪先生请教。1941年夏天,我们八中高二部几位毕业生从永绥步行到遵义投考浙大,路过湄潭,特地拜见洪先生。从我们这一届开…  相似文献   

14.
周澂《读柳子厚山水诸记》,原刊《光华大学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9期。周澂,字哲肫,江苏武进人,先后为光华大学附中国文教员、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副教授。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认为:"周澂的《读柳子厚山水诸记》是本世纪较早对柳宗元山水文学进行探讨的专论。"除此文外,作者在《光华大学半月刊》还刊有《读左导言》、《吕东莱先生读左述要》、《诸子通论》、《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等文。另与潘渊合著《怎么样去教授国文》,收入钱基博《语体文范》。  相似文献   

15.
正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宇佩弦: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出生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48年8月12日病逝。他的学术论著主要有《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以及与叶圣陶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等。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是新文学运动早期的诗人、散文家,后来又致力于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的同时,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他先后担任过五年中学国文教员,就是到后来就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主持国文系,也还亲自讲授“大学国文”课。朱自清毕生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可以说,语文教育研究则贯穿了他学术生命的全部。  相似文献   

17.
张中行先生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写道:“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文章还说,叶老认为,文章写出来是要发表的,要经过编辑、审查、排版、校对等琐碎复杂的工序,工作人员十分辛劳。你的文字(包括标点,标点也是文章的组成部分)潦草、不清楚,就会给工作人员添加麻烦。叶老这种推己及人、严谨的工作作风的确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 ,也是重要的语文教育家。早年他从北大毕业后 ,先后在浙江省立一师、江苏省立八中、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省立十中、春晖中学等校担任语文教员。 40年代初期 ,他在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 ,主持创办了《国文月刊》 ,并与叶圣陶合作出版了《国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中 ,作文教学理论是一个重要方面。朱自清认为当时中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这样几个弊病 :一是急功近利。“总想创作 ,又急于发表。不感到实际的需要 ,读和作都只是为人 ,都只是奉行功令 ;自然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20.
<正>"翻译"原为两种语言系统间的转换。现今的语文教学中,翻译只是作为古文阅读理解的练习,但"翻译"曾是公认的一种作文练习。回顾历史,最先提出"作文用翻译"的是胡适先生,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便得到了语文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后来,"翻译"的作文练习在1932年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40年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41年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都有提及。在二十多年的课程编写史上,"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