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旅游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办学模式,实施"校内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形成"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链,优化实践教学资源,突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基础性较强的数学专业,面对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能力对数学专业大学生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我校针对培养职教师资的数学专业大学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形成数学专业"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通过其自身不断实践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诸多经验。尤其是其明确的培养体系和目标、成熟的课程层次设置、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人员及实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值得借鉴。我国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做到三个结合: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我国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着眼于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本文着重探讨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互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校内与校外沟通,从而拓宽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丰富和发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其关键是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存在流于形式、成效差的问题。校内实践教学应将案例课程、研讨课程穿插在理论教学中,模拟法庭和实务技能训练应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校外实践教学可以尝试"分层级""分站式""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等方式。无论是校内实践教学还是校外实践教学,都需要设置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真正运行。  相似文献   

6.
徐静 《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49-151
《服装材料学》课程作为山东省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树立了先进的CDIO服装材料学课程教学理念,形成了"能力中心"型教学思想,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大力改革理论和实践教学,探索企校合作教学新思路,形成了"知识+能力、理论+实践、工程+艺术、课程+市场、校内+校外"的"五结合"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7.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资格教育相结合,构建了复合型理论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课程体系: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无差异的职业能力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同时,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维一体”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应从校内、校外两大方面加强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性教学包括写、读、说的能力训练;听课、评课、说课训练;模拟教学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技能训练等.校外实践教学要建立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教育实习管理;延长见习、实习时间;丰富和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等.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理论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培养学生语文从教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全程参与式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外实践教学是形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与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全程参与式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将极大地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高校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了"1+X+N+W"新型的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及其遴选标准。通过1个校内创新创业中心、X个校内专业创新实验室、N个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和W个校外创新基地的校内校外协同共建共享的模式,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双创竞赛、创业孵化等课内外教学任务。形成融双创教学、实践实训、指导服务、成果展示、资源对接、孵化转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提高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的突破口。目前,本科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依托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其中校外实习更因实习学时多而倍受重视。本文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意义、现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选择和建设路径,以期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校内实调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与区别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都是高职实践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与"外"的结合,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办学途径,但在基本属性、功能、建设方法、运行与管理模式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特色。但目前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要提升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双平台;实施企业(基地)技术管理骨干和校内专业教师"双师指导制";构建柔性实践课程体系,实施弹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三段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要手段,结合职业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那就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是将职业技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单元、校内践教学单元、校外的实践教学三个大的教学单元。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及教学设计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校内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与绩效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  相似文献   

15.
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文章针对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培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富欢 《教育教学论坛》2020,(18):357-358
以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重点结合学生的素养提升与能力培养、创新训练与创业孵化、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双创"教育、"RBG交集"、培养理念及"三全四融"训练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条件普遍不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没有,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结果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较扎实,但商务交际能力、商务操作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和澳大利亚“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双师工作室”,将学校、企业二元合一,建立起企业环境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不再仅依赖于校外企业,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具有专业工程素养的高等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以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三个支撑"为依托,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综合性、工程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科技创新精神,将有利于高校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7,(67):1-2
本文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1.夯实学生英语"双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2.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教师职业能力。(1)构建校内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1)打造一支高效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2)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校内实践教学的力度。(3)拓展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1)制定和完善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施方案和监控手段,规范教育实习。(2)实施校—校合作或校—园合作"双赢"的模式,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3)邀请校外兼职教师等一系列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积极探索和创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内第一课堂实践、课外第二课堂活动、校外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即三结合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并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来保证其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