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小童 《今传媒》2016,(12):51-52
"内外有别"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宣传的经典原则之一,长期以来在外宣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如今,"内外有别"原则受到传播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同时也带来改革契机."内外有别"原则应由传统的外宣范式转化为跨文化传播范式,注重"外外有别""传者有别",以文化为传播的重点途径,以实效性为根本检验标准,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2.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从业者、教育者和研究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原则,在我国对外传播历史上发挥过,并仍在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对这一经典原则误读与曲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带来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正面作用,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整体效果。通过分析"内外有别"的现实局限性,结合我国对外传播的客观现实,指出对外传播不能仅停留在"内外有别"阶段,而应迈上"内外一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根本上界定了我国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工作方法.建国后,“内外有别”的对外传播原则受到国际国内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宣传领域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历史上它对党和国家的对外传播工作起到过积极作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内外有别”的具体内涵、“内外有别”在现时代受到的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这一原则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外宣“内外有别”原则:地理与心灵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以前的外宣工作,追求的是超验的"内外一体"的宣传目标,超验的"内外一体"理念根植于"指令经济"制度,而非计划经济制度.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外宣传工作开始向"内外有别"原则回归,在制度设置上奉行"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本时期计划式外宣的可行性在于,中国社会具有与计划手段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可靠性在于,借助地理上的"内外有别"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接受反应,从而实现对共同体的建构和维系.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向"内外有别"原则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与"意见领袖"理论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若伊 《当代传播》2011,(3):30-32,37
网络传播带来媒介环境的转型,"意见领袖"的内涵、评价标准、角色定位都发生了变化."意见领袖"理论解释力降低.本文以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结构改变为切入点,探寻"意见领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相应调适.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别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四个阶段,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承继、拓新、变迁主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传播思想的考察,文章认为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呈现出统一战线—"把地球管起来"—"内外有别"—"外外有别"—"融通中外"的演进路径,演进过程遵循相互渗透、补充完善而非前后替代的逻辑,体现出党的对外传播从思想的武器向文化自觉、自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形成及演进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应国内国际局势变化,适时革新对外传播实践是对外传播思想演进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介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方式,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介环境下融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在戏剧传播和戏剧批评领域也产生重要影响,形成许多新型的戏剧传播样式和戏剧批评形态,带来了戏剧传播的重大转向,展示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文章主要从"新媒介"及其"新媒介"传播方式下的文化语境、"新媒介"环境下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新媒介"环境下戏剧批评的新图景等方面阐述新媒介环境下的戏剧传播与戏剧批评。  相似文献   

9.
知识传播是促进社会化发展的主力军,在新媒体技术进步的同时知识传播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新技术催生网络社区平台发展,新工具促进个体表达向集体智慧的转变。知识传播的途径由线下融入线上,"受众"一词被"用户"所取代,其行为变被动搜索为主动参与。在参与式环境下,知识传播呈现新样态。本文以知乎社区为个例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参与式知识传播的新特点以及传播利弊,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张伟伟 《传媒》2016,(5):72-73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业的巨大变革.相比于其他记者,驻外记者受新媒介技术环境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因为他们面临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重压力.不过,新媒介技术在为驻外记者带来多重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处于国际舆论焦点的三峡工程为研究案例,通过三峡工程信息传播系统的对内和对外传播政策的分析,考察该信息传播系统的目标分解和执行能力,推断出一般信息传播系统对内和对外传播时应采用的科学目标及其目标实现的路径.本文切入系统研究的关键环节,从传播的目标方面考察一个系统运行的优良程度,去讨论"内外有别"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机理,从实践环节中解读该机制运行的可行性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2.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使许多社会议题不断放大,新闻媒体在利益环境下为了迎合受众,往往以特定的新闻热点为依据进行泛标签化新闻报道,这种传播态势很容易忽视社会舆论走势,影响社会环境稳定,"扶人反被讹"就是新闻热点议题中的代表。本文以2011年至2015年间腾讯新闻中有关"扶人"事件的报道为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扶人报道的舆论引导态势和舆论引导现状,探析新媒介环境下切实可行的舆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外宣传工作,是联系和沟通海内外、国内外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要走向世界离不开对外宣传工作,而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就不能不掌握其内在特性。“内外有别”的原则是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特性。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内外有别”是客观存在对外宣传必须做到“内外有别”,这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舒昕 《东南传播》2010,(10):57-59
新媒介环境是指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类所要面临,并置身其中的一种崭新的生活环境和信息传播环境。极简主义设计在新媒介的环境下是一种极其简化的设计,具有其他设计方式不能替代和超越的优势特征,符合了新媒介环境对设计的需求,是新媒介环境中信息有效传输的独特设计方式。文章从信息有效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环境下极简主义的特征优势,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冯菊香 《今传媒》2014,(5):37-38,54
"世界末日说"属于流言中的谣言,其传播渠道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新媒介传播等不同途径。"世界末日说"传播的影响成了现代"魔弹论"的翻版,究其原因,除了深层的社会原因外,与电影《2012》引发的恐慌、新媒介建构的"拟态环境"等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为此,可以从公众理性认识"世界末日说"的本质;媒介理性设置报道议程;政府应加强科技知识普及力度等方面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城市对外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要求对其多维度和多层次拓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一带一路"战略对城市对外形象重要内涵和城市形象美誉度提升的指导性作用,也需要借助文化传播和城市对外形象的融合来进行体现,如此势必需要不断强化两者融合的力度和强度,以辅助城市对外形象的传播尽快进入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黎藜 《传媒观察》2015,(4):39-41
本文以香港小童便溺事件为切入点,力图分析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新的传播方式所构筑的传播环境对事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来对事件发展的影响和在传播环境俗化、恶化过程中的影响,从而使人"成了‘机器的延伸’"。大众深受其流毒而不自知,媒体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当以自己的专业工作对新媒介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保持高度警惕,指出其危害,并对大众形成更为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媒介质量和用户的媒介体验。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需要得到相应提升。本文分析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编辑的职能定位及媒介素养新要求,阐述提升网络编辑媒介素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环境媒介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中,"报纸消亡论"被提出并一度甚嚣尘上。本文以媒介"小生境"理论为视角,结合"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启示,考量报纸的发展前景,认为报纸符合媒介进化"小生境"理论,且在进化实践中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能量继续推进报纸"碎片化"阅读,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0.
新媒介的兴盛改变了以往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信息传播环境,丰富多样的新媒介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获取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介以其强大的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荆州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更为其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下,分析了荆州城市形象的多种传播策略的具体运用,以期能够更好的实现荆州城市形象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