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一系列剖析,并结合健康中国的需求,提出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施策的诸多建议。研究发现,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缺乏对"实效"的关注、规避"训诫"教学、改革缺乏"学生本位"。为了突破当下困境,在健康中国新契机下,学校体育改革应该要强化"实效",加强"立德树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地位,重新审视"规训"手段。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18,(5):102-105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中国大健康和大体育的战略背景,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根本依据,解读对学校体育发展变革的精神指引,缕析《纲要》对学校体育发展变革的内涵要求,进而得到《纲要》对学校体育发展变革的几点启示.学校体育应把握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时代际遇,信守学校体育的教育阵地,鼎新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理念,全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力促学校体育发展变革与健康中国建设互促互赢、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3.
"体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我国要力争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结合,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的根基,在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校体育的战略作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命脉,这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中之重。本文对20所兰州市公办城乡中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开展更好的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健康中国"的视角出发,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使命进行了诠释与剖析,结合"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使命应该有以下三点:一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强化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三是体育强国功能的践行。为此,"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目标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实施路径:第一,以"大体育"观强化学校体育的定位;第二,研制学校体育课程新标准优化体育课程;第三,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与社团培育。  相似文献   

5.
李华 《教书育人》2022,(1):29-30
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职体育发展的意义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分析了高职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突出学校主导,以监督评价落实高职体育机制完善;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规范高职体育实施常态化;坚持兴趣导向,以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等对策建议,旨在探讨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  相似文献   

6.
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今天,为加快全民健身向更高水平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列为首要任务.结合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现状,通过深化体教融合,不断拓展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途径:强化学校、家庭与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的认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注入新的体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身体和精神的高品质需求,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进历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社会调查法和归纳演绎法对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思想演进历程进行研究,在阐明新中国成立前学校体育思想的演进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剖析了新时期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趋势,认为体质和运动技能教育思想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占主导地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将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目前正在经历一系列改革,同时新时代也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要从契合学生学习需求,创新组织载体形式;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全面协调统一推进;选择适宜教学方法,倡导情景教学模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实施学业水平评价等方面进行.通过改革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教学也有了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逐渐转变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自1999年以来,体育课程发展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这更加突出学生健康发展与体育教育的共同进步。当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得到全面落实,本文主要探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体育中健康教育的现状,希望可以有助于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主要内容,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础性及战略性的作用及地位,体育教学评价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对体育教学评价功能的基本认识、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全面的剖析.提出逐渐转变以往过于传统的评价理念,持续扩充评价内容,运用多种合理而又有效的评价方式的基本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发了体育教师这一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已进入实验推广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实施,从事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角色的转变.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更好胜任本职工作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体育战略方针的确立,将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推向了战略研究的新高度。加强学校竞技体育发展需要寻求学校竞技体育研究的逻辑基点,明确新时期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价值定位。明确我国学校竞技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为确定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策略提供新的逻辑起点和思考空间。我国学校竞技体育发展理念的确立要遵循其"教育性"的基本属性,注重凝练学校竞技体育文化内涵,突出多元价值主体,实现完整的人的多重主体性和合目的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等应用型人才,是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是新时期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提出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自西方现代体育逐渐传入中国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史上先后出现过诸多体育思想。这些体育思想之间在逻辑上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并具有相对身心二元对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文章结合学校体育思想演进过程对健康第一思想的时代内涵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移动学习"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桥梁,是课程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揭示了新时期的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并突出人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敦煌舞在高校的发展困境及对策进行剖析。研究表明:"健康中国"背景下敦煌舞在学校发展的困境主要有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课程设置单一、网络化时代不同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逐渐发生着变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困难的。探讨敦煌舞在高校的发展困境并给出相应的策略,旨在敦煌舞在高校能够更好地发展,找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体质状况与高校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目前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为高校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教育所遵循的生存、发展、享受三个不同时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在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价值追问上,过多地注重于对外在技能价值的追求,对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关注度还有所缺失.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中国乒乓球运动的人本价值.旨在更好地实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目标,培养完善的人格,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我国体育教育价值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在全国推广并于2005年正式实施.至此,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新时期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也符合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