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伊斯兰建筑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长期相互影响在建筑文化艺术上的结晶,是伊斯兰建筑艺术中国化的结果,其典型代表就是中国的回族建筑。中国以清真寺为主的回族建筑是有着强烈东方色彩的伊斯兰建筑,其中国化的色彩主要体现在:1.强调中轴对称,规整布置,强调主体;2.多体组合的大殿建筑,其特色又主要表现在空间分割上;3.清真寺装饰具有中国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梁柱的彩绘雕刻及圣龛的处理上。  相似文献   

2.
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有着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清真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生源之争、经费之争上.正面影响主要在于清真寺教育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符合民族地区的需要.影响儿童入寺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清真寺的条件因素、儿童的主观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为减少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在清真寺管理和学校教育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及价值,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清真寺建筑特有的风格,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独特的审美意识及其美学思想。通过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从其创设之初至今其建筑风格的变化,运用艺术人类学及建筑人类学的理论知识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色彩选择方面剖析中国清真寺建筑的文化内涵,认为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朱学智 《新疆教育》2012,(4):118-118
走进临夏,绿色悠悠的清真寺,直耸云霄的唤醒阁,独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使你悦然走进“天方夜谭”中的神话世界,老王寺、大拱北等清真寺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于一身,独具特色的回族砖雕、汉族木刻、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巧妙运用,使临夏成为领略名族建筑艺术,了解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胜地。  相似文献   

5.
回族作为以伊斯兰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伊斯兰教的内化与对汉族文化涵化同时发生而联系又紧密的特点。回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元一体的结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下又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象征性。伊斯兰教的内化和汉族文化涵化构成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其演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作为渊源于异域的伊斯兰文化载体,自其踏上中国领地就不断进行着本土性的建构。新的时空背景下,凝聚回族穆斯林情感价值符号的清真寺正面临着发展的博弈。新的时代话语力量日趋成为回族清真寺架构其地方性知识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回族姓名的构成特点与汉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回族取名时毕竟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文化为内核,取经名就是回回民族伊斯兰情结的突出表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和回回民族的宗教意识。回族官名的使用,则是回汉文化交融的结果,回族官名虽然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自身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始于明末的沧州回族经堂教育,是带有回族特色的一种宗教教育体系,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宗教人才和普及宗教知识。沧州回族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它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回族人才的培养以及回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扎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充满着民族歧视与压迫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这种教育成为增强回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抵御民族同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也反过来加深了回族教育的保守性。历史上随着回族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分布地区的日益广阔,清真寺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是需要大批的宗教职业者主持教务。唐宋元时期东西交通大开,清真寺的阿訇主要由外来的穆斯林学者及其子弟们担任。明中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封建王朝采取锁国政策,东西  相似文献   

10.
对城乡结合区域回族青少年宗教意识的考察表明,城乡结合区域青少年受观念变化与"文化圈"等方面的影响,宗教意识呈现弱化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回族群众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表明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受到挑战.如何保护传承优秀的伊斯兰文化成为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回族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化,而鲁甸县回族语言所具有的语言特点,正好反映了回族文化多元一体性的特点。这种融合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的多语混合现象,表明了回族母语的多样性,而汉语词汇的伊斯兰教化体现了回族语言与其它民族语言所具有的别同性。伊斯兰文化是鲁甸县回族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阿拉伯语是其传承和表达的基本工具,通过对云南鲁甸县回族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回族在保留和使用具有伊斯兰文化特点的语言的同时,又通过对汉语的改造利用或者同化、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族语言。  相似文献   

12.
<上海清真寺成立董事会志>记述了清末上海穆斯林社团成立董事会的历史事件及其董事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它的成立折射了穆斯林社团为了生存竞争和维护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而建立伊斯兰组织的原因.此外,从董事会负责人及其职能部门、清真寺寺产、宗教活动、教育等方面的状况,可以看出这是上海穆斯林社团为适应上海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作出的改革努力,因此上海成立董事会事件在中国伊斯兰教界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回族经堂教育与古代阿拉伯—伊斯兰教育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特征,两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的优缺点,对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改革中国经堂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文化,无论在回族形成初期还是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是回族穆斯林的信仰来源,也是回族穆斯林的民族心理积淀。《穆斯林的葬礼》就与伊斯兰文化紧密相关,作品中包含较多伊斯兰文化元素,既关涉回族穆斯林的基本功修、取名习俗、婚葬礼仪等丰富的信仰礼俗,又涉及回族作家霍达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的感触与对民族文化冲突的思考。这对于理解回族穆斯林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与反思伊斯兰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研究其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回族有着民族性、宗教陛十分突出的独特文化,回族家庭教育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回族的家庭教育在保存和传承伊斯兰文化,形成和发展回族文化,进行民族整合,满足个体发展与享用及社会发展与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回族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打开回族世界与其他民族相互了解的窗口,又可以丰富和充实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今天的西北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宋元明白话词,这些词语进入西北回族话中,已经赋予了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表现出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回族丧葬习俗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丧葬文化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想,而是深层次的文化根源。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习俗直接导源于伊斯兰教,表现出明显的宗教特色。如回族丧葬习俗的土葬和速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复命归真的教法,薄葬的特点遵循了伊斯兰教笃信后世的教法。  相似文献   

18.
聚居住于海南三亚市凤凰镇的回族人口仅七千多人,但他们在语言、来源、经济和宗教文化方面都很有特色。其结婚习俗体现了回族婚俗的统一性和地域性差异,通过对其婚俗的考察发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贯穿始终,这种影响对三亚回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邵阳市清真古寺,是明朝洪武元年先后由北方迁到邵阳落籍定居的马、张、苏、海、蔡五姓回民。为解决宗教生活而共建的第一个清真寺,故称“古清真寺”。 据传,“古清真寺”初建市内邵府街狗头坡上首,距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因靠近庵堂,清真寺内举行宗教活动时,经常遭到外教人向寺内丢石头和杂物等多方干扰,再加之伊斯兰  相似文献   

20.
<正>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六教堂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清真寺,它是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共有的宗教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