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斤澜和汪曾祺以不同的美学风格而闻名,然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小城作品却表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都关注自然和女性的同一性,都批判女性"他者化"的现象,都企图构建一种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新型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林斤澜是少数的可以成功横跨十七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老作家,愈到晚年,林斤澜的创作愈是老到。正是由于温州地域文化和方言的进入,令林斤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小说创作得以别开生面,《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是林斤澜最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正如汪曾祺所概括的那样:和许多人一样,林斤澜在新时期前的文学写作,像是说着别人的话,用别人也用的方法写作。从《矮凳桥风情》开始,他才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叙述方式,于是也有了真正的林斤澜小说。  相似文献   

3.
中新网湖北新闻11月5日电备受文坛关注的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于11月3日在温州揭晓,本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晓苏获奖,并被授予优秀短篇小说家称号。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以已故著名作家、温州籍短篇小说大师林斤澜先生的名字命名,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属全国性的短篇小说大奖,两年评选一届,表彰两年内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短篇小说作家。  相似文献   

4.
林斤澜在他的小城小说《矮凳桥风情》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女性与自然同为一体,女性成为了与男性和谐共存的强者,企图构建一种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新型和谐关系,展示出作家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小说体制有所不同,白话章回小说的源头应为宋元话本,文言古小说的源头则是汉代方士的秘籍。  相似文献   

6.
正林斤澜档案祖籍——浙江温州出生地——浙江温州百里坊出生日——1923年6月1日逝世日——2009年4月11日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职业——作家、诗人、评论家生平经历——林斤澜出生在一个温州小镇的教师家庭中,父亲是教员,兄弟姐妹十人,是个多子女的家庭。林斤澜从小学时就开始阅读文学名著,童年的阅读修养和少年的独立生活体验,为他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15岁起就离家独立生活。15岁的林斤澜在温州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不久便转入温台地区的地下斗争。1943年至1945年在四  相似文献   

7.
文明的尺度     
梁晓声  陈罡 《教师博览》2013,(11):49-50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和林斤澜、柳溪两位老作家访法。有一个风雨天,我们所乘的汽车驶在乡间道路上。在我们前面有一辆汽车,从车后窗可以看清,车中显然是一家人,丈夫开车,旁边是妻子,后座是两个小女儿.  相似文献   

8.
9.
故事形态学是鉴于故事类型学理论的缺陷而构建起来的分析民间文学的一种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故事形态学与故事类型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中是侧重叙事语法的分析,还是倾向于完整表意片段的探求。用故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六朝志怪小说中归纳出婚姻、复仇和报恩等三类按时间中轴排列的行为功能序列。虽然某些故事可能出现成分的残缺或者成为单一行为功能的叙事片段,但在时序上,它们不会与类型故事发生矛盾和悖反。不同类型的故事通过“嵌套法”结合成为新的结构,这种“嵌套”同样不会扰乱行为功能在时序上的安排。我们通过对六朝志怪小说结构形态以及构型方法的探讨,可以形成对中国传统叙事模式更为清晰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风俗通义》中的某些篇章已经具备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显著特征,两汉时期小说之所以能够产生,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之所以都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与两汉杂史别传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风俗通义》可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使《风俗通义》在文学史上、小说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雨燕 《保山师专学报》2002,21(1):23-24,33
魏晋志怪小说与唐代传奇前后相继 ,魏晋的鬼神志怪孕育了唐传奇。但志怪只是小说的萌芽状态 ,而传奇已是成熟的小说。虽然它们产生的背景不同、反映的内容各异 ,但都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志怪小说是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似乎已成定论。但这仅是现代小说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六朝人将志怪小说归入史部,其小说观念显然与之不同。志怪小说历史地位的变化凸现了两种不同小说观念的矛盾,面对如此现状,六朝小说研究应该摆脱现代小说观念的影响,尊重六朝人的小说观念,突出六朝小说研究的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明清讽刺小说之所以走向成熟它主要受先秦寓言故事,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宋话本的影响。无论从题材类型、结构模式,还是创作手法、艺术风格,都为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4.
15.
魏晋志怪小说的兴盛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文学史对此研究一直不够,笔者试图在前人基础上,对魏晋志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加以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求教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6.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7.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丁往道、张光前等专家学者都曾对《太平广记》中的志怪小说进行过翻译研究。但从两位的翻译文本来看,二者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目的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使翻译文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太平广记》中志怪小说篇名翻译的比较可知,丁译策略为异化译法,而张译为归化译法。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从接受美学视角来看,丁译、张译策略差异的原因,即以读者为主体从读者的水平和要求出发,以读者的接受为翻译作品好坏的评价标准而产生的。丁译是为了满足内地读者学习英语语言的需要;张译是以英语读者为主,目的是传播文化,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更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因此,评价志怪小说英译的优劣应以读者的接受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自原始神话至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出现,有一个为时不短的历史空白。此间文献记载的有关“小说”的言论,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艺术;羼杂于子史中的带有故事性的材料,概非作为小说的中国神话之“流”或后世中国小说之“源”。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不是沿经史子集而是沿着民间口头创作的线索向后世小说发展的。魏晋志怪小说对中国神话的继承,是一种超越时空的隐性源流关系,其动力出自人类自童年时代养成的“彼此谈论故事”的天性和潜藏于人类深层意识中的原始意象。使学界认可这个全新的结构,是如何撰写中国小说史和研究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