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佛教及其艺术与中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的大规模营造和宋、元、明的修葺,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从须弥山石窟的形成历史、须弥山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等方面可以看到须弥山石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民族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须弥山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的石窟艺术。须弥山石窟在不同分期的洞窟形制和造像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的须弥山东麓,属六艋山支脉,距县城五十五公里,介于固原、海原、西吉三县之交的固原县境内一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的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须弥山诸峰的峭壁上。一、名弥沿革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据现存的碑石和《固原州志》得知,始称“石门”、“石门山”;“唐名为石门镇景云寺”;“宋崇宁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敕赐为景云寺;金代仍  相似文献   

4.
须弥山石窟是原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珍贵的文化遗存,须弥山石窟艺术是原州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须弥山石窟所保存的各类精美的造像、建筑和壁画等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研究佛学、历史、宗教、美术、建筑等领域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州古典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类型。而在须弥山石窟建筑化的雕刻中所表现出的建筑与空间构造形式,为我们今日研究原州古典建筑式样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间接的形象资料。  相似文献   

5.
须弥山石窟的唐代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说,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各代造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是须弥山石窟学术研究迅速发展的阶段,洞窟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丰硕。学术专题研究涉及艺术史、佛教史、考古学、历史学、技术保护研究等不同领域。未来须弥山石窟的研究,应建立科学化的资料系统,加强多层面、立体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须弥山石窟现存的碑刻题记主要是唐至清代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依据现存的碑刻题记和有关史料,考证、探析碑刻题记对须弥山一些洞窟的开凿年代、历史名称沿革、宋夏关系、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哀落及补史之阙等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须弥山相国寺石窟,开凿于北周年间,该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构成,是须弥山规模最大的中心柱洞窟,建筑规模宏大,窟室形制独特,结构规整,造像精美,保存较为完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佛教传播过程中,进一步民族化、地域化的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艺术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宋永忠先生(以下称“作者”)《须弥山石窟艺术研究》一书的出版(阳光出版社2013年版),对于同原、宁夏乃至古代丝绸之路周边地区的文化艺术研究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由于研究对象在地域文化映像中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必将融入当地社会历史的文化长河,泽被后人。与以往单纯的历史知识、著名历史遗存、风景名胜介绍文献资料不同,本书的学术研究性质较为明显,其扎实的基础考察研究、细密的内容探究与综合立体的研究方法,都足以使得本书能够超过此前的同类研究文献。下面,笔者略微展开阐说上述各点。  相似文献   

10.
须弥山石窟是固原乃至宁夏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宗教见证之一。石窟中除了佛教造像,在13个须弥山洞窟内现存有唐代以后的题刻题记55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刻题记16则,藏文刻记4则。这些题刻题记资料对研究唐代以后须弥山石窟的发展、兴衰及其历史沿革和唐代以后固原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著名的文物古迹,保存着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珍贵的石窟艺术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五月,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宁夏地质局水文二队、宁夏博物馆和固原文物站约30人组成的联合考察测绘小组,在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文化局的领导下,对石窟进行了以测绘为主的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开凿的鼎盛期,洞窟数量多,造型技巧新颖,造像精美。大佛造像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是原州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的禅塔山石窟开凿于北魏,与须弥山石窟存在一定的承袭关系,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洞窟的组合结构以及功用上受到了龟兹地区石窟的影响。该石窟的发现对研究佛教东传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它开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诸朝。它的开凿与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畅通后中西化的融汇以及须弥山石窟所在的固原地区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其二是北魏、西魏统治信佛与崇佛的政治环境;其三是北周政权的奠基人字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其四是唐代原州(固原)政治、军事、经济、化的繁荣和发展.为须弥山石窟的开凿与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务件。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上的须弥山石窟从北魏开始凿造,历经西魏、北周,到唐朝时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这样一座石窟寺院,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是建不成的.依据史料和地方志书的记载可知,须弥山石窟的凿造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分布着多座石窟,其中与西夏有关的主要是山嘴沟、须弥山、阿尔寨三座石窟群。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前辈的研究成果,初步整理了这三座石窟的西夏遗存。笔者认为,山嘴沟石窟是西夏中心区最为重要的石窟遗存,最能代表西夏中心区的石窟艺术,既有与敦煌石窟一脉相承的艺术作品,也有同时期敦煌石窟所不见的十牧牛图等佛教题材;固原作为长期处于西夏和宋金争夺的地区,虽然保存了规模巨大的须弥山石窟群,但仅能找到西夏的游人题记,证明西夏人曾在这一地区活动,找不到西夏时期的作品;鄂托克旗作为西夏河南区辖地,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但阿尔寨石窟现存洞窟主要为蒙元时期的作品,也无法确认有西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须弥山石窟的主要构成形式、造像特征及其与周边石窟的演化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心柱窟源于印度支提窟和西域龟兹窟形。须弥山中心柱窟众多,在全国各地是不多见的,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每一个时代洞窟的开凿都始于中心柱窟,它集中体现了须弥山石窟雕刻与建筑艺术的成就;不仅受到印度、西域龟兹支提窟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当时政治、文化中心所盛行内容的影响,它与我国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当地民族和自然特点的中心柱式洞窟,同样具有我国民族的鲜明风格。须弥山中心柱窟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对研究佛教的传布初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须弥山石窟自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年来石窟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石窟文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科学地考古调查和学术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参与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问题不断深入,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论述了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及兴衰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