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品信息     
《文学教育(上)》2013,(23):157-158
红柯最新长篇小说《喀拉布风暴》出版 近日,红柯最新长篇小说《喀拉布风暴》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书中地老天荒的爱情故事以及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探寻在红柯天山系列作品中实属罕见,成为近年来西部文学创作又一新的亮点。在《喀拉布风暴》中,作者在其笔端注入诗意的浪漫、  相似文献   

2.
在《心灵探寻与乡土诗意》中,作者着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和宁夏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究、批评。该书体现了作者"织毛衣"式的治学方式,提出文学对人的精神治疗功能,彰显了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在观照研究对象时,始终围绕着文学的本体因素展开,着眼于文学本体价值,带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但书中也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在辽阔时域的历史讲述中,呈现乡土中国近六十年的生育精神史,剖析和省视了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理性与感性的灵魂挣扎、忏悔与赎罪的个体反思。在宏大历史的叙述背后,对故乡、诗意、个体存在三者之间的精神由紧密胶合到分裂疏离的关系而引发的诸多思考,使《蛙》反映出历史记忆的另一种真实的故乡图景。拟从诗意观照下的故乡以及故乡诗意的流失对个体存在造成的精神疏离,来阐释在宏大历史叙述背后《蛙》所呈现的诗意暗流。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这套读本共分七卷,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初级读本一至三卷《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与《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高级读本《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白话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人文读本》、《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最后一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的国度”的人文主题的要求,对《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这一课进行了整体设计。具体采用微专题教学,分别从“梳理文本,把握诗意”“诵读文本,读懂诗意”“对话古人,追寻诗意”“比读文本,探寻诗意”“再读文本,读通诗意”等五个层面对两文进行了多视角的诗意探寻,教学内容的确定既体现了共同基础性,也体现了拓展提升要求。  相似文献   

8.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其中,作者的个人记忆是一务贯穿始终的潜在线索。该散文集里,那个叫做“八溪峒”的乡土社会在作者眼里是诗意盎然的,也是传奇神秘的,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态度以至他习惯性的文化批判视角都烙上了他个人记忆的印痕。《山南水北》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又一次抒写。  相似文献   

9.
细细品读《与心灵一起舞蹈》,“在追赶中‘生产’快乐(代序)”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以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勤奋的学生”,“没有喝彩也有精彩”,“学习是永远的追求”,这不正是所有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吗?朱华忠的付出是有很大收获的,十五年,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两部,从农村走进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懈地追求、探寻,自信、成功地追赶,活得快乐,活得精彩。走进《与心灵一起舞蹈》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一种舞蹈,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交往,一种情感的舞蹈,—种心灵相吸,心灵共鸣,在心灵的交往中分享着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0.
凌鹰的新乡土散文所呈现的世界分为“土性乡土”、“文化乡土”和“神性乡土”,可以称之为其新乡土散文的“三重世界”。这“三重世界”其实也是凌鹰新乡土散文的审美视界,或者说审美维度。凌鹰就是以这种审美视界,去审视他的乡土,最终完成他对自己乡土世界的构建。他沿着“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寻,从自然地理的“晓塘冲”出发,穿过人文地理的“晓塘冲”,最后又回到以“晓塘冲”为核心的精神家园——诗画潇湘,从而建构起自己特有的心灵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11.
从文艺心理学这一艺术视角考察了《野草》与鲁迅心理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野草》是反映鲁迅矛盾、敏感、复杂、微妙心理世界最为充分、深入的一部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凝铸而成的心灵献诗,从而对中国这位20世纪伟人进行心灵的透视、探寻和接近。  相似文献   

12.
细细品读《与心灵一起舞蹈》,“在追赶中‘生产’陕乐(代序)”描述了一位普通农村教师以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勤奋的学生”,“没有喝彩也有精彩”,“学习是永远的追求”,这不正是所有优秀教师成长的过程吗?朱华忠的付出是有很大收获的,十五年,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两部,从农村走进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不懈地追求、探寻,自信、成功地追赶,活得快乐.活得精彩。  相似文献   

13.
《岁月如歌》通过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的故事揭示了20世纪女性孤独、矛盾、空虚的心灵世界及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作者迈克尔·坎宁安在深刻领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疾病、死亡等意象隐喻了美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在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所使用的“精神”概念等等问题,孙民从先生在《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了与我商榷的文字,我对此表示感谢。在这里,我试图对他的商榷给予回复,并对他所用的某些概念和推理方法以及所持的某些观念予以必要的商榷。一拙著《儿童精神哲学》中的“精神”概念实际上就是“身心关系”中的“心”。这个“心”在英语中往往被表述为“psyche”、“soul”、“spirit、“mind,在汉语中常用“心灵”、“灵魂”、“精神”来表述。从哲学层面对“心”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被称为“精神哲学”(也有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15.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6.
韩文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2):19-21,52
李春平的长篇小说《盐道》以陕南小镇为写作对象,描绘了一幅靠背盐为生的山民们艰辛生活的图卷.本文以小说诗意叙事的视角切入,从“传奇质朴的恋爱婚姻”、“情味浓郁的农家生活”、“恩义并重的为人之道”三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试图探寻纯真宝贵的亲情、友情、爱情和重恩尚义的为人处世之道如何消解岁月的苦难而使人坚强的活下去.  相似文献   

17.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8.
《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是钱理群先生具有重要标示意义的有关鲁迅的教学成果,前者是作者在新时期开始开设鲁迅研究课程的早期成果,后者是钱先生教学生涯结束告别北大讲堂的结晶,两者都显示了以鲁迅为人生路标的作者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以及对理想与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19.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20.
于坚的诗以“诗所言”与“写作本身”为审美基点聚焦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在“拒绝隐喻”时“去蔽”而意达“诗意地栖居”。从精神内涵上讲,其终极是反文化阐释中对万物本真的探寻,由此而欲在“诗意地栖居”的回归中抵达存在之逻各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