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从《五部堂碑记》看,良溪作为“堡”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乾隆时以神庙为中心的社会秩序逐步转向以宗族为中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分化,嘉庆时良溪已至少有33个会堂组织;面对地方动乱,宗族和村庄开始强化秩序整合,良溪罗氏由此扩大了自身影响,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以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社会变迁与珠玑移民南迁故事的演绎进程中,良溪地方精英成功运用民间社会广泛认可和实践的文化策略来建构自身的祖先记忆与社区记忆。良溪的“圣地化”,是在充满文化竞争和文化权势博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逐步为地域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文化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良溪罗氏宗族遗存下的乡土文献和历史遗迹,为细致微观地考察罗贵形象的建构在地方社会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视角。从良溪罗氏宗族自身的叙述出发,可剖析良溪罗氏祖先记忆与乡土历史的建构过程,探讨其在良溪地方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不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落景区化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实现村落经济增长和民族文化保护双重目标的主要路径之一。文章在实地调查寺登古村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村景区化历程的追溯,分析古村景区化的背景、表现特征及其影响,揭示景区化已经引发了古村商业化活动的不断扩张并危及到古村遗产的保护,而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古村及其周边村落之间的旅游接待服务合作、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努力,是村落由景区化向非景区化发展趋向的体现,也是解决古村景区化消极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珠玑巷移民史研究中,罗贵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罗贵是珠玑移民的领头人,"罗贵祖"所在之良溪成为珠玑移民的文化心理中心。有关罗贵的"传奇"存在于罗氏族谱、非罗氏族谱和珠三角民间,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探讨罗贵祖"传奇"之文化意义,对研究珠玑移民文化乃至岭南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0,(6):42-49
山西古村民居类型多样,是古村落重要的文化遗产,民宿业的发展为其活化利用带来了机遇。经过研究分析山西古村民宿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存在开发理念滞后、开发水平较低、管理人才不足和设施落后等问题。从资源挖掘、功能置换和文化融合三个方面探索山西古村民宿的开发利用思路,并探讨相关对策,有利于激发古村民居活力,实现活态化保护。  相似文献   

7.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清代著名的文学世家,有着深厚的家族文化。以姚莹、姚濬昌等为典型代表的家族成员整理、刊刻先祖的著述对姚氏家族文化的累积与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体现出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意蕴,这主要表现在:追述先德,表彰家族文化成就;保存文献,加深家族文化成色;昭示后人,承继家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珠海市斗门镇南门古村历史文化较为独特,本文以珠海市南门村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基础,分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古村风貌保护不善、古村特色旅游品牌宣传不够等。同时,对于在保护性开发理念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南门村的历史记忆,挖掘历史价值提出挖掘古村历史特色,提升文化价值,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湖南教育》2014,(9):F0002-F0002
周晔,字润清,1965年2月生于湖南江永千年古村上甘棠,号昂斋、昂山草堂、昂山居士,雅居沐昂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甲骨文学会会员,永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创作委员会委员,永州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永州市女书(江永女书)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永州市冷水滩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永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永州市冷水滩区政协委员,千年古村上甘棠周氏家族文化宣传大使。  相似文献   

10.
保护周庄古镇的艰辛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笔谈”的主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古镇保护”,是有感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批中国古镇古村遭到急剧损毁和面临绝迹的形势而选题的。中国的古村古镇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利用价值重大,或誉为“民间艺术的摇篮”,或比作“东方聚居文化的瑰宝”。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乡村城镇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古村古镇的风貌在快速改变,特别是其中一批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古村古镇在不断毁坏甚至消逝,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关注。一个物种的绝迹固然是人类地球的重大损失,但是,一种文化的毁灭同样是地球人类的重大损失;绝迹的物种还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复生,然而。消逝的文化永远不可能失而复得!即使我们未来的城市化程度再高。现代建筑再多,一座座失去历史记忆或者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将是我们未来城市的悲哀。参与本期笔谈的4位专家。将从不同的侧面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Old local government documents ar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tudying ancient villages and clan cultures. From the Xinhui County Gazetteer, it is kno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gxia Basin where Liangxi is located had started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y the Kangxi reign perio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village and its clan had received considerable government attention.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village had been sanctified. It is a notewor- thy phenomenon that a clan could have attained such an important cultural position.  相似文献   

12.
钱坑在历史上曾是宗族势力强大的乡村,民风彪悍,长期拒险对抗官府.元、明、清三朝,钱坑以林姓为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至清中叶尤称盛族.晚清时期及以后,钱坑境内民不聊生,风光不再.20世纪90年代,钱坑宗族似有复兴的迹象.但实际上复兴的只是家族的若干形式而已,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文化共同体,体现一种乡土家族文化现象,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社会政治组织功能及功利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入清以来,乐安县流坑董氏宗族在曾经发达的科举业迅速衰落后,以宗族组织为依托,控制了乌江上游的山林和竹木买卖,使族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商贸也成为族人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回报,商人积极参与乡村和宗族建设,使董氏宗族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道德控制的权力。宗族立足于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学大传统的道德根基,对民众的道德小传统不断加以引导和清理,通过教化的、权化的道德,孝化与神化糅合的道德以及对道德越轨者的惩罚,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有序控制。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国时期,大金村的教育主要以族塾义学形式存在,且集中在李氏宗族祠堂办学。可以说,大金土李氏族宗族义学是在官方倡导下,并在地方乡绅、村落精英的支持下出现和发展的。但自从设立族塾义学以来,大金土李氏宗族一直将教育的意义同宗族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成了维护和强化李氏宗族权力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组织控制的权力.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的制订和宣讲,对族人的约束,以及对违规者的教化与惩罚等,成功地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维持了徽州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学制的建立,新式教育的兴起,重教尚文的村风、民风的滋生,村庄家族史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开始出现。清末至民国时期、共和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每个历史阶段,伴随着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村庄家族史上文化人数渐多,所占比例渐大。社会变革进程中,传统村庄衰落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清初以来,察哈尔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受到清政府的特别重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十分注重对察哈尔地区加强控制,具体措施即是开垦一设治模式的推广和行政机构的逐步近代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余庆县田氏和翁安县王氏均自称为清初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后代。本文通过《田氏族谱》、“尚易田氏”碑刻、田氏族内历代传说与顺治《三韩尚氏族谱》、康熙《尚氏宗谱》、乾隆《尚氏宗谱》比较对照,并结合相关史料对贵州田氏和王氏是否是尚之信后代进行考证,以有助于清代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