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性别心理差异的形成既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又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社会应为男女儿童提供均等的活动机会,重视和加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改进儿童读物的内容,尝试两性化教育等因性施教。  相似文献   

3.
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父亲与母亲由于性别角色不同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影响,传统研究注重母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而对父亲的作用关注较少。近年来研究逐渐关注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能被母亲所替代。该论文阐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方面,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一定构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400名3到6岁城市儿童的父亲为被试,考察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结果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其中父亲对儿童的情感表达最多,而后按照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间接支持、学业鼓励、互动监督、规则约束.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父亲对子女的规则约束显著多于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的父亲;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在儿童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性别自认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性别的认同。这种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二是了解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即在某一社会文化中众所公认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自认是儿童性意识的最初表现,也是产生异性意识和性欲意识的基础,在儿童性别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儿童怎样进行性别自认呢?不同的心理学派别有不同的观点,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性别自认的理论,本文试图就这些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启示作一粗浅的探讨。二、儿童性别自认的理论卜境色自居说(Ident儿icat…  相似文献   

6.
父爱如山,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缺少父亲的陪伴,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长期拥有父亲陪伴的儿童具有更加积极的性格,相反,如果长期没有父亲的陪伴,会在学前儿童的内心深处产生深刻的自卑心理,因此,父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能得到父亲的关怀与细心的呵护,将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的论述重点就是针对父亲在学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角色进行论述,并且分析父亲对儿童心理所具有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父母起到一定的警示性作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重视起父亲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父亲缺失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首先重点阐述父亲缺失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和父亲缺失对儿童道德发展和犯罪行为的影响。同时简要阐述了父亲缺失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最后在提出本研究局限的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9.
父母对儿童性别偏爱的差异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 ,这种陈旧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内涵 ,但它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父母对儿童性别有所偏爱 ,男尊女卑的思想遗迹还在人们的脑子里徘徊。由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与实验》 ,就父母对儿童的性别偏爱的差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父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不显著 ,母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显著 ,母亲对男孩更加喜欢。  一、从总体上说 ,父亲对儿童性…  相似文献   

10.
郭菲  李杨 《中华家教》2021,(3):57-67
现代社会,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考察家庭结构、父亲的教养行为及其他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适应问题(内化、外化和注意问题)的影响.通过对263名幼儿园儿童的家庭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不同家庭结构的儿童在内化和外化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中的儿童比主干家庭中的儿童有更少的内化和外化问题;相比较主干...  相似文献   

11.
采用基于Lamb的三维模型编制的中国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对来自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的1295名父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亲教养投入的水平在可及性、责任性和互动性三个维度上依次降低;(2)父亲教养投入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发展中省市父亲的教养投入水平低于较发达省市和后发展省市,城市父亲教养投入水平高于城镇和农村父亲;(3)父亲的互动性投入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可及性和责任性的投入水平不受儿童年龄影响,父亲教养投入不因儿童性别而有所差异,父亲对独生子女的教养投入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4)在控制了地域特征和儿童特征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正向预测父亲在互动性、可及性和责任性上的教养投入,父亲的主观收入水平负向预测其可及性投入、每周工作时长负向预测其互动性投入。  相似文献   

12.
亲子关系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接触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关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一直以来,人们常常会忽视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实际上,亲子关系中的父亲因素与母亲因素一样是不容小觑的一环。父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孩子与父亲建立的依恋类型等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13.
李星 《时代教育》2010,(6):82-82,84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对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文章综合了有关父亲角色的各种研究,着重探讨了父亲角色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个性品质、人际交往、道德行为等社会化进程的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以期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父性教育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情绪、成绩、纪律性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但是留守儿童个体的、家庭的,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有多种影响因素和不同的作用过程。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解决途径的主要在于父亲角色从"缺位"实现"回位"。如果不能够回位,则需要寻找"父亲替代者",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李星 《文教资料》2010,(9):155-157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仍没有付诸行动。文章综合了父亲参与教养的各种研究,着重论述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个性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以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父亲缺失下留守儿童的学绩、情感体验及其农村父职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66名父亲缺失下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及其中28名留守儿童信件和日记的分析,探讨了父亲缺失下留守儿童的学绩、情感体验及农村的父职角色.认为父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较强烈.农村父职角色主要包括:承担经济责任、养家糊口,给家庭成员予以心理支持,在学习上给儿童予以辅导和督促,这是儿童力量、安全感、自信心的来源,有助于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城市中产阶级核心家庭12对父母的深度访谈,本文剖析了消费文化与育儿消费实践合力对儿童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商业资本与家庭教养实践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化历程、社会性别制度上实现共谋,通过市场细分实现儿童消费市场的利润最大化。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既有的家庭角色分工与性别权力关系对育儿消费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深刻而稳定的影响,并在身份认同、成人权力关系延续、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对儿童社会性别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父亲从认知和行为等不同方面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我国对此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普通儿童身上,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几乎没有。文章通过查阅和分析普通儿童与学习困难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同,探讨父亲角色在学习困难儿童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为父亲如何积极参与到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4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进行测量,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常模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也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孤独症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焦虑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