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本文主要统计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这/那么(麽/们/每)"的使用频率和用法,并对其进行了客观的描写,在此基础上采用历时比较方法分析了它与前代和现代的用法不同,指出清初它们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会话时,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人称代名词,有了这些人称代名词,可以更好地分清人物所处的场所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世说新语》一书“人”的自称词用法入手,对该书所描写的人物感情和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文章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对该书中出现的“将”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助词的用法,同时与《金瓶梅》中的“将”字用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它的叙事接近口语,对话中保留的口语成分较多,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活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从"字是古代汉语中用法比较灵活的一个词,由最初的动词词性,演化出名词、形容词、介词等,并且用法较多。运用定量统计和穷尽分析的方法,将《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从"字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动词、介词、名词、形容词的用法,以及构成的固定词组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三国志>为蓝本具体分析了助动词"须"的演变过程,并着重从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阐述了"须"由动词到助动词的转化过程,同时分析了"必须"这双音节词的句法结构、意义以及其成词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五灯会元》中“生”字的义项、用法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萍 《文教资料》2012,(27):114-115
《五灯会元》中"生"字的义项、用法和功能一方面来源于上古、中古词汇的继承,另一方面来源于北宋至南宋之交这个特殊时期的创新。本文从《五灯会元》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特殊义项、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的“于”除做介词外,还可做动词等。由于该书所处的特殊时代,因此,对《世说新语》进行专文讨论,可以共时地呈现出“于”在该时期的用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华字典》中引申义、比喻义和转义的标注在辞书界是首创,历版修订工作中.这三种释义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比喻义变为引申义,转义变为引申义,义项增补转义后又变为引中叉。经过历版修订后.释义更加明确,但义项的规范还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正。  相似文献   

10.
从"爰"的释义看《经传释词》的几点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传释词》是古汉语虚词研究领域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但也存在一些疏漏,如义项当分而未分、单字为训易歧义、误以实义为虚义、注语与义项相违等。本文以《经传释词》卷二“爰”字的释义为例,说明此书在释义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举例分析若干汉语常用同义双音词,追溯它们内部语素的古音和古义,发现他们在语音和语义上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由此推测这可能与人们的"同一联想"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的筑,由于失传太久而众说纷纭。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筑之得名原因、外形特征、弦之数目、形制大小(尺寸)、演奏方法以及与筑有关的人物和故事。  相似文献   

13.
如果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查找"窝囊"这个词,义项里并没有"衣服穿得不得体、肥大、不利索、邋遢、不整洁、不齐楚"的义项,而实际交流中,常常使用"~穿得很窝囊"这样句子。这给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带来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14.
意义问题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意义”这个概念,语言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各种定义,但是都难以达成共识。关于意义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历史上有5种传统的意义理论,即指称论、心理表征论、行为主义意义论、使用论和真值条件论。对这五种意义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意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复杂本质,也将有助于深化对意义的认识,有助于语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作为独立的单音词或语素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其语义的发展方向、范围和程度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它们所在的同义义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演变中。以《说文解字》中的互训词和同训词为材料,对其演变的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释义是词典编纂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汉语大词典》是现存大型汉语词典中质量较高的一部,但它并非完美无缺,部分词目在释义方面还存在着牵强附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轻言通假或借音、轻言引申或比喻意义、用语素意义拼凑词目意义、生硬地关联形近义异的词目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成为一部精致的大词典。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染指"一词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褒义用法频频出现,甚至有超过贬义用法的趋势。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主观意识对词义的渗透,从历时的维度对其考察和梳理,可以对词义的演变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因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从诗歌中含蓄理论的思想背景出发,可区分出“言下之意”的含蓄与“言外之意”的含蓄两种不同理论传统,它们在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文言虚词教学存在重言轻文、言文割裂的倾向,教师多采用讲解或引导学生归纳虚词的词性、用法的方法来教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中学文言虚词教学应从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采用言文结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词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词的多义性,抽象与具体及构词法三方面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遇到各种情况的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