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写文章要:“凤头、熊腰、豹尾。”说明结尾的讲求。成功的课堂结尾,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一个“板块”,使之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如何上出精彩的结尾,从而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呢?一、总结式结尾在一堂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还可以促进记忆。…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一堂优质的物理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课堂导人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那么精彩的课堂小结,就为一堂课的后续留下悬念。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由此可见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巧妙的课堂小结,可以使知识得到概括、深化、升华;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在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课堂小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其实“小结”与“导入”一样,则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4.
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在时间、次数上不同于课堂教学结尾部分.成功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等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仍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5.
方和宝 《学语文》2005,(5):52-52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与学习效果的评判而得以实现的。恰当的评判是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支点”和各个环节的“链接点”。抓住初中语文课堂评判语言的特点并正确运用,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把学生学习中的内在需求充分调动起来,其评价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当然,课堂评价不当,必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2):25-26
<正>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1适时进行课堂小结每节课的末尾5 min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最佳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5 min,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课堂学  相似文献   

8.
吴碧云 《云南教育》2001,(21):23-2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数学课的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小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种课堂小结方式:1.悬念式。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小结时,要有意识地联系下一堂课的内容,将学习的内容适当向前拓展,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一种期待心理,激发学生去探索新问题的欲望,为下堂课的学习内容孕育伏笔。如在讲完“分数的意义”后,设计这样的小结:让学…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与课堂环节之间的衔接,师生间情绪变化的转换,需要得体自如.自然而有机的课堂“过渡”,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犹如行云流水,一气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设计。教学本身属性就有科学性。教师应将教学过程视为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从各方面进行教学过程的全新设计。本文主要从理论建构的层面探讨了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性设计问题,目的在于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研究性教学理念和探讨性学习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课堂发挥价值,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辐射力。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不断反思,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并将反思的新认知和经验作用于今后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课题;可以发“愤悱”之功,启迪学生思维;可以取归纳之势,概括总结出新的知识。由于它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里,笔者就小学数学新授课中的“铺垫”、“新授”、“小结”时,教师的提问方法简述之一二。  相似文献   

12.
韩佩玲 《江苏教育》2013,(10):26-28
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变听课为观课,采用课堂观察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可以从“明确质量标准”“掌握课堂观察技术”“开发课堂观察量表”“培养课堂观察合作体”等方面培育诊断性观课系统,结合课堂观察的过程管理,形成学校独特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方式,使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走向精细化,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技能北京四中王树森一、什么是总结技能总结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反复强调、概括总结、学生实践等方式,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应用,使其系统地、稳固地纳入学生的知识网络之中的技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则可能陷入“鸦雀无声”的窘迫状态,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设计得产生好的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的体会,不知专家和同行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5.
完美的课堂巩固,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绕梁。其课堂巩固的基本形式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而开课时的导入过程则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富有艺术性的导课可以激活学生的“动情点”,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课堂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堂结尾,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严谨、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归纳式的结尾课堂结尾时,教师有必要将本节新授内容归纳、总结、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整堂课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如:讲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后可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归纳为: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的归纳总结,使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朗化,很容易…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前一时段所学进行反思性、小结性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认同”,增进数学发现,丰富学习体会,厚实数学积累,优化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数学课堂学习回顾不应是一个强加的“按钮”,而应是切合课堂教学需要、合乎课堂学习变化和发展规律地出现在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脚印”,使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数...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最关键的问题。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无疑会使新课改如虎添翼。“导入”既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可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为课堂教学的圆满完成创造良好条件。这些年来,笔者一直注意研究课堂“导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文本的形式,总结出不同的“导入”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主探究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时刻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是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主攻方向。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而是要求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来是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向。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是由于受到原有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局限,难以有所突破。昌乐县实验中学自2001年以来,就致力于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辩论,相互补充,质疑问难,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课题中.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讲”,也可以说要尽量变“讲”为“论”.变“讲”为“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思,最终达到在动中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