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祈祷     
正素素把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小纸盒摆在教学楼门口,这样可以让每一个进出教学楼的人看见。黑板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同学们,初二(3)班的姚芯同学患了白血病。她家庭贫困,希望大家能为她献出一份爱心。而小纸盒上,素素用红粉笔写了三个字:捐款箱。她瞧了瞧这两件东西,把半根红粉笔放在小纸盒旁  相似文献   

2.
河南邓州13岁少女闫倩玉,火海救母,被大火烧"焦"。在南石医院抢救20多天后,笔者前去探望,见她全身没有一寸完整皮肤,深感触目惊心。为救母冲进火海闫倩玉是邓州市彭桥镇柏林村人,在邓州市林扒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她勤奋好学,成绩在班上总是前三  相似文献   

3.
祈祷     
素素把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小纸盒摆在教学楼门口.这样可以让每一个进出教学楼的人看见。黑板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同学们。初二(3)班的姚芯同学患了白血病。她家庭贫困,希望大家能为她献出一份爱心。而小纸盒上,素素用红粉笔写了三个字:捐款箱。她瞧了瞧这两件东西.把半根红粉笔放在小纸盒旁边,转身准备离开——马上要上体育课了.她得赶去操场。  相似文献   

4.
《教育》2006,(12):28-28
她是一个独生女,没有阳光雨露,却肩负家庭重担;她是一名贫困生,没有垂头气馁,却微笑坦然跟贫困作斗争11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困而不能自拔的心态,可怕的是你没有自强自立的行为!”她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从初中到大学一路克服苦难,过关斩将,在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在大学期间两次获得特等奖学金,在《中南大学报》上发表文章20多篇。  相似文献   

5.
史传统 《教育》2011,(8):43-43
2010年6月,北京流传一个感人故事——“祝福中国,爱传百城”。当时,全国上面家新闻媒体先后对故事主人公进行报道,社会为之轰动。她名叫李姗殷,是~个普通家庭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计划走遍100个城市,为贫困儿童们祈福,用募集到的善款和爱心,为贫困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李姗殷如愿把她的爱传递到了100个城市。今年3月30日,她因此参加了在星光影视园盛大举行的“完美爱心号——201l公益中国企业家明星慈善夜颁奖典礼”,并获得了“最佳民间公益爱心奖”。  相似文献   

6.
史传统 《教育》2011,(22):43
2010年6月,北京流传一个感人故事——"祈福中国,爱传百城"。当时,全国上百家新闻媒体先后对故事主人公进行报道,社会为之轰动。她名叫李姗殷,是一个普通家庭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计划走遍100个城市,为贫困儿童们祈福,用募集到的善款和爱心,为贫困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李姗殷如愿把她的爱传递到了100个城市。今年3月30日,她因此参加了在星光影视园盛大举行的"完美爱心号——2011公益中国企业家明星慈善夜颁奖典礼",并获得了"最佳民间公益爱心奖"。  相似文献   

7.
《中文自修》2006,(9):8-8
她虽然身体残疾,但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并有一颗善良的爱心。记得有一次在徐家汇逛街时,碰巧红十字会正在举行募捐活动。她看见人家拿着爱心箱,就毫不犹豫的从小背包中拿出平时用的零花钱,跑到募捐箱前,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们看着她那矮小的背影,踮起脚尖将手中的20元钱费力地塞进募捐箱,那一刹那,我们感觉到她又长大了。  相似文献   

8.
这个职高二年级的在读女生还没度过自己的19周岁生日,却早已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困境中的家庭。13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她从此承担了照顾智残母亲、支撑整个家庭的所有任务。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她白天上学,晚上做装配工等兼职,在寒暑假坚持"工作",养活了母亲,并坚持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她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却始终坚强、孝顺,勇敢乐观地面对现实,努力用勤劳的双手让母亲活得快乐、健康。在同龄人还没远离撒娇时,她已经直面不幸,以自强的名义,笑对生活。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她就是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优秀学子,"感动余姚"年度人物朱冬冬。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小译2003年出生,先天性聋,无遗传。两岁时,妈妈因她是个聋孩子而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爸爸此后对她也不管不问。小译家庭非常贫困,她还不会走路时奶奶就背着她去厂里干活赚取生活费,六七岁时奶奶就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去厂里干活,八岁送到聋校读书。二、问题陈述小译的性格非常偏执,她想  相似文献   

10.
归群的孤雁     
在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太山小学有一位少年,叫刘亚丽。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品学兼优。然而,在同龄人中间,她却是一位极为不幸的女孩子。她3岁时,失去了母亲,姐妹二人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特别是前年9月,学校刚开学的时候,她的父亲病情加重,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更使小亚丽的穷困家庭雪上加霜。为了能使家人得以生存下去,刚满11岁的小亚丽毅然做出了辍学回家支撑家庭重担的决定。就这样,小亚丽含泪离开了老师,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亲爱的小伙伴们,成了一只离群孤雁。  相似文献   

11.
马尾辫,大眼睛,有着12岁孩子的稚气,却也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刚毅。她靠捡破烂攒起的学费勤奋读书,用柔弱的身躯照顾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将爱心洒向身边的每一个像她一样的“留守儿童”……她叫谭海美,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镇初中一年级学生。“捡破烂读书不丢人”谭海美出生在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镇湖光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她6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在打工中不幸失去了左手,右臂粉碎性骨折,多达十几万元的医疗费让原本贫困的家庭债台高筑。看着丈夫从此失去劳动能力,谭海美的妈妈抛夫弃女一去不返。无奈,3岁的小海美被父亲带到合肥郊区由爷爷奶奶…  相似文献   

12.
《河南教育》2011,(1):62-63
她,把爱学生当做自己的事业;她,用仁爱和奉献诠释着真情。丈夫因病去世,她用柔弱之躯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更将爱心的天平偏向了学生;她说,她是幸福的,虽然她失去了一位亲人,但是她收获了许多许多爱她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这个职高二年级的在读女生还没度过自己的19周岁生日,却早已用自己的双手撑起困境中的家庭。13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她从此承担了照顾智残母亲、支撑整个家庭的所有任务。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她白天上学,晚上做装配工等兼职,在寒暑假坚持"工作",养活了母亲,并坚持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她稚嫩的肩膀承受着生活的重担,却始终坚强、孝顺,勇敢乐观地面对现实,努力用勤劳的双手让母亲活得快乐、健康。在同龄人还没远离撒娇时,她已经直面不幸,以自强的名义,笑对生活。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她就是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优秀学子,“感动余姚”年度人物朱冬冬。[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两分的价值     
聂小改 《教育文汇》2007,(12):28-28
张芹,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一个班里后进的学生。课堂上,她总是低着头,沉着脸,回答老师的问题,声音如同蚊子一般。每次考试不及格的名单都有她的份,不写作业的名单上总有她的名字。带着一份责任心,我走向了她。  相似文献   

15.
今年43岁的刘振兰是山东省荣城市龙须岛镇西霞口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八年来,她用满腔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把两个不幸的家庭建设的美满温馨,丈夫说:“她是一位好妻子,这个家多亏有了她”;儿子说:“她是一位好母亲,这个家不能没有她”。 1986年,刘振兰拖着一双儿女,带着苦涩的笑改嫁来到西霞口村。面对眼前七零八落、破烂不堪的家当,或残或缺的锅碗瓢盆,用敌视眼光看着她的两个孩子和病倒在炕上七十多岁的婆母,她的心碎了,像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让杨元元的悲剧不再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年末,女硕士研究生杨元元的死,引发了社会的反思,她为什么会实施自杀行为?她和弟弟为什么要在求学的路上苦苦挣扎而不是尽早找一份工作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她的死,是因为经济贫困还是精神贫困?贫困大学生这  相似文献   

17.
爱心之约     
装载着山区小伙伴的大轿车远去了,留下的是挥动的手、流泪的脸、依恋的目光……这是“爱心之约”活动的一幅感人的画面。两天来,同学们和山里的小伙伴们朝夕相处,一起过14岁集体生日,去公园游玩,参观省博物院,一同上课,观看演出……城里长大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优越感,他们没有真正见识过贫困,也不知道什么才叫艰苦,更不知道山里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而山里的孩子从没有见过外面的精彩世界,大山挡住了他们的目光,贫困扼制了他们的希望。是“爱心之约”让城里的学生和山里的孩子真正拉起手来,成为好朋友,真诚点燃了彼此心中…  相似文献   

18.
承诺     
<正>高二文科班学生海健(化名)是宝应县"文明好少年"、扬州市"自强模范"。海健家庭贫困,父亲是一个残疾人,母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13年前,年仅4岁的海健被确诊为先天性血友病,关节肿痛,肌肉萎缩,常常出血不止。为了治疗这疾病,家里落下了20多万元的债务。当初,报考宝应中学时,海健和父母非常担心:  相似文献   

19.
韩国妈妈约兰达曾在大学工作,有了孩子后,她辞职照顾家庭。去年二月份,因丈夫工作需要,约兰达把家搬到了青岛。她有一个13岁的女儿和一个11岁的儿子,目前在青岛上学。说到教子经验,约兰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爱自然。"当妈妈是我的"工作"约兰达说,韩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很相似,韩国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但我认为家庭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爱心的人才会获得真正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4岁的郑红从一所普通学校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担任校长。九年来,她用爱心浇灌着特殊的花朵,她把全校100多名残疾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关怀备至,使孩子们在学校里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