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何谓“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便刻写,又不耐防虫久存。因此,将竹子破开后,将青竹片放到火上烘烤,使其溢出汗汁(水分)而发黄变干,制成竹简。经过这样处理的竹片,刻写上字才能经久,又可防虫蛀。《后汉书·吴祐传》:“(礻灰)(吴祐之父)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更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汗青”即本于此。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4.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  相似文献   

5.
图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我国,图书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纸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除了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金石上之外,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的便是竹和木。而经加工后写了字的竹和木称之为“简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简、犊也,从竹、闻声”;“牍,书版也,从片”。由此可见,简,竹为之,故称之为“竹简”;犊,木为之,故称为“木牍”。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6.
<正>【作品概况】《居延汉简》,中国汉代居延、肩水地区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时作品,总数约3万枚。隶书章草。《居延汉简》是已发现简牍中数量最多的,分竹、木两类,竹质称简,木制为牍,通称为简。大部分简牍长23厘米以上。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相似文献   

7.
“汗青”原是“竹简”的别称 ,后引申为“成书”之意 ,亦特指史册 ,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蔡伦造纸以前 ,人们写书的材料是竹简木牍 ,故那时的“书”均被称为“竹简” ,因为古人选割下来用于写字的竹子是要经过处理的 ,先要有一道烤炙的工序 ,就是先以火炙让竹子“出汗” ,即现在所说的“蒸发水分” ,这样 ,竹子干后不但易于书写 ,而且可免虫蛀 ,于是就称“竹简”为“汗青” ,如《新唐书·刘子玄传》 :“头白可期 ,汗青无日。”“丹青”原为“画”的别称 ,后亦比喻坚贞不屈或忠贞之士的图像。“…  相似文献   

8.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来赞誉某人学识渊博,学识怎么会用车载斗量呢?在纸张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常用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的材料,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指竹片。用以书写的竹片叫"简",也叫"策";用于书写  相似文献   

10.
书的典故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称“甲骨文”,或铸在青铜器上,称“金文”。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取一根竹杆截成圆筒,再把这些圆筒劈成一条一条的细竹签,这就是“竹简”。新鲜的竹子含有许多水分,容易长虫子或腐烂,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先把付简放在火上烘干,称“汗青”、“杀青”或“汗简”。后来我们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如“名垂青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长的竹简有三尺长(约合现在67.5cm长),主要用于书写法律条令和儒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井冈翠竹》一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1993年9月印行的统编《教参》将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所用的修辞格分析为顶针,其实应该是回文。顶针是用前一句结尾的词或短语,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上下句蝉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井冈翠竹》课后练习第三题,是一道关于修辞方法的习题。其中第2小题是:“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版)和《新编初中语文思考练习指导》(同济大学出版社)对此句中的“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的解答都是“顶真”。笔者以为此处所用的修辞格应是“回环”,而不是“顶真”。  相似文献   

13.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第一,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就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的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至于乱。这种书  相似文献   

14.
以诗论诗是文学批评园地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诗坛上一道醒目亮丽的风景线。诗评家在对前辈和同代诗歌大家们的诗作进行理性的分析之后,以诗歌的语言加以简洁地概括,作出凝炼本质的阐述,使人读之如食甘饴、经久难忘,往往收到专论文章难以达到的深刻效果,因此是很受读者喜爱的。以诗论诗(以下简称“诗论”)的源头,笔者以为当推《尚书·舜典》那几句三言诗:“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用诗的语言对诗歌理论的最早表述。特别是前两句,明确指出诗为心声。是用来抒发胸襟抱负的道理,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开山纲领,也可看作后世“诗…  相似文献   

15.
题上所引诗句是岑参诗《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中的三、四句。现引全诗如下: 片雨(一作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白发悲明镜, 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对于诗中的三、四句,《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解释成“塞花点点飞扬,犹如旅人的眼泪飘洒;边柳条条垂悬,好似思乡的愁绪绵长。”三、四句如此解释,是因为《校注》的一、二句,依《四部丛刊·岑嘉州诗》作“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描  相似文献   

16.
一、积累运用(20分)1.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7分)(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2)郦道元《三峡》中引用的两句渔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意境相似。(3)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文天祥的两句诗赞颂他们的壮举:________________。(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从你所积累的古诗中选出两句表现“百姓苦”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配画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请欣…  相似文献   

17.
《青纱帐——甘蔗林》(下简称《青》诗)是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同志的一大力作.郭小川写《青》诗的姐妹篇《甘蔗林——青纱帐》,目的是为了表现其“克服困难的信心”;那么,写《青》诗又想表现怎样  相似文献   

18.
要想真正明了“不刊之论”这一成语的意思,那就得刨根究底弄明自古代书写用品的名称。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木片,分别叫“简”和“牍”。成语“罄竹难书”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在简牍上写好文字的谓之“篇”。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妇病行》一诗一直被作为反映贫民生活的作品而倍受关注,但有关此诗的断句历来有较大差异,对细节的理解也存在很大不同。突出的分歧出现在“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及“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两句。一种意见认为“牖舍”归属上句,“交”属下句,则到市乞讨的是孤儿,入门的是亲交。另一种意见认为诗中的“舍”属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