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源 《阅读》2014,(39):16-17
<正>我好久没回乡了,最近老是梦到姥姥,梦到她慈祥的面容和温和的话语。然而姥姥去年就去世了,再也不可能听到她的话,看到她的样子了。但我还是决定回乡一趟,去她坟前烧点纸,和她说点心里话。再说我的母亲也近六十了,应该常回去看看她。回乡不难,一个下午就到家了。回家见到了母亲,可我和母亲交谈时,话题最多的则是姥姥,母亲也时刻想着她的母亲。说到深夜,我们把姥姥生前诸多的好处都说遍了,最后说到了她的本事。母亲说我们是一代不如一  相似文献   

2.
吴应海 《阅读》2013,(11):18-20
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  相似文献   

3.
悦读记     
顾鹰 《阅读》2023,(34):20-21
<正>小时候,在大人眼中,我是个安静的好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很听话,不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亦不错。之所以说是“大部分时间”,是因为在一件事情上,我总是固执地把母亲的话当作耳旁风。我的母亲是个没受过什么学校教育的农村妇女,这一直是我长大后觉得她顶了不起的一件事,因为她虽然没进过一天学校,但是后来在小店里做事时却能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4.
冰心祖母去世了,但她那盏小桔灯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讲述一位伟大女作家——冰心和她的作品。上学后,我就特别喜欢读她写的书,像《致小读者》、《樱花赋》,特别是她的《小桔灯》给我留下永远的记忆。自从读了她的作品后,我心里就萌发了想亲眼见见这位  相似文献   

5.
春天的阳光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书是春天里的阳光。"她说,春天里,阳光洒向哪里,哪里的种子就会发芽,鲜花就会开放。书就像阳光,能温暖我们的心灵,照耀我们茁壮成长。听了妈妈的话,我便扑进书里,去感受那春天的阳  相似文献   

6.
<正>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  相似文献   

7.
张炜月 《阅读》2023,(34):4-5
<正>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相似文献   

8.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阅读》2011,(11):10-11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相似文献   

9.
蒋咏梅 《阅读》2010,(4):17-18
王宁同学:你好!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现回答如下:“番茄太阳”第一次是在课文第十三自然段出现的:“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是明明听了爸爸的话,用手摸了番茄,知道天上的太阳就像番茄,显然这里的“番茄太阳”指的是太阳。  相似文献   

10.
回忆母亲     
刘克锡 《阅读》2014,(9):12-13
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相似文献   

11.
文娴,曾是我的课代表兼班长。一进初中,她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语文课堂上,她总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全然没有面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并且,这个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极强,说话可谓是“滔滔不绝”。第一个星期布置回家写一篇随笔,她写的文章文笔老练,很有思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够得到这样的“英才”而教之,可以说是幸福的。然而,这样的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几天。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这个孩子,我经常陷入疲惫和焦虑之中。那天是星期一,下午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文娴就在一位同学的陪同下走进了我的办公室。看得出来,她刚刚哭过。她告诉我说,她现在心闷得慌,真不想当班干部,很难和同学相处,希望能够调班。从她的神情中看,她的确不像在说谎,似乎有太多委屈,心里好象隐藏着什么。为此,我约她放学后,在办公室与她谈话,洞悉她心里的秘密,以便正确引导。起初她一句话也不说,低声哭泣。只是反复恳请我,同意她的请求,她说他现在很痛苦,已经忍受不了这种环境,晚上难以入睡,总做噩梦。听了她的诉说,我推测这个孩子可能是心理的问题,是到某种新环境不适应所造成的。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真正心理动因又在哪里呢?我通过平时对她的观察,与她的谈话,向家长详细情况,基本上...  相似文献   

12.
许艺炜 《阅读》2014,(1):40-40
我的妈妈新买了一台缝纫机,从此,她就变得很痴狂。她对我们说:“看我杨大设计师创造神奇吧!”  相似文献   

13.
我的字变了     
邹奕 《阅读》2013,(Z4):35-36
妈妈站在我身边,看着我在练字。我抬起头来,发现妈妈在不住的点头,眼睛里透出愉悦的目光,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她赞许地对我说:"真好看,真棒,我为你骄傲!"我听了很高兴,笑着对妈妈说:"我一定继续努力,把字写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春天的孩天     
四月,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春天似母亲,温暖,轻柔。她的孩子们充满了笑声,充满了生机,幸福地成长。一年四季,我最爱的是春。她温暖轻柔,似母亲。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还有我们,都是她宠爱的孩子。那柔柔的风,细细的雨,是母亲的呢喃软语,是在轻轻地呼唤孩子。  相似文献   

15.
祖国     
陈惠英 《阅读》2014,(10):9-9
我在南洋(东南亚一带)度过童年。儿时,常常听长辈惦念“唐山”。“妈妈.‘唐山’是什么地方?”有一回,我问母亲。母亲郑重其事地找来华语课本.我第一次认识了祖国的容颜。为了寻找那叶脉似的故土山川,我和母亲,告别了美丽的南洋。我带给祖国的,仅仅是海外孤儿的一瓣心香;祖国给我的,却是作为主人应有的一切,包括尊严。  相似文献   

16.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阅读》2009,(7):19-20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相似文献   

17.
1965年,炎炎夏季的一天,母亲突然被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去世时年仅36岁。那天的情景我永生难忘。当天下午,一名警官来到家里,希望我父亲能同意医院使用母亲眼睛上取下的动脉瓣膜和角膜。我完全惊呆了。医生竟然要解剖我的母亲,并把她交给别人。我这样想着,流着泪跑进了房间。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体处于滑坡状态。这一现象目前已引起日本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井已成为日本新闻舆论界报导、议论的热点。笔者在访日期间,有位日本小学女教师问我:“中国小学生尊敬不尊敬老师?”我答:“普遍很尊敬老师,老师说的话比家长说的作用大.”她说,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小学生不如中国.她们也有道德课,但是一周只有一学时。德育教材教师有一本,学生却没有.德育课的情况,校长也不检查。她对这种状况很是忧  相似文献   

19.
编故事     
邱易东 《阅读》2013,(3):4-5
我小的时候,爱编故事,编出来的故事讲给憨头憨脑的弟弟听。那时候,父亲母亲操劳在田间地头,所以洗碗、扫地、抹桌子这些活儿,母亲总吩咐我做。那时候,孩子们几乎没有什么零食,口袋里如果有几块糖,几片饼干戈是一把瓜子,那感觉就是富翁。  相似文献   

20.
沈益亮 《阅读》2014,(24):31-31
<正>小洁曾经是我的学生。在当她的班主任之前,我就听其他老师说起过她:她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里,七八岁的时候才被接回父母身边。小洁从小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在学校不愿意学习,在家总是和家长对着干,有时候还离家出走。由于从小缺少亲情的滋润,小洁的性格孤僻、叛逆,不愿与家人说话。我建议小洁的妈妈多用笔和她交流,在笔记本上写下怀孕到分娩时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的那种牵挂与无奈。每天都写一些,写完了就放在小洁的床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