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学宝 《高中生》2013,(27):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王国维因为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考释上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其他导师的一致赞誉。梁启超说"一铭等于一篇《尚书》",将其合起来可以与"新发现一部《尚书》"  相似文献   

2.
西周金文(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的头等重要的原始资料。读懂和确切了解西周金文中每一个字和词语的含义,是利用金文资料进行历史研究的首要条件。 《考古》一九六二年第九期发表了刘克甫的文章《西周金文“家”字辨义》。该文引用了大量甲骨卜辞、金文和先秦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得出结论说: “‘家’字从殷代到战国确实在其字义上有很大变化。总结一下,其演变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金文     
青铜器在甲骨文盛行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人称铜为金,铸或者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殷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金文在钟和鼎上出现最多,因之金文又称钟鼎文。又因为铭文有凹凸之分,一般说,凹下  相似文献   

4.
金文是指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金属器物上的文字,是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字的总称。商代后期,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古人称青铜器为吉金,金文故此得名。金文又称钟鼎文,钟是乐器,鼎是炊器。古时贵族人家鸣钟召众,煮鼎为食,而钟与鼎上一般都铸刻有铭文。金文又有款识之分,字“凹”者(阴文)为款,字“凸”者(阳文)为识,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款识。  相似文献   

5.
杨秋榕 《读写月报》2022,(17):21-24
<正>《陋室铭》是一篇经典美文,千古传诵,其体裁是铭文。《文心雕龙》说:“铭者,名也。观器必名焉,正名审用,贵乎慎德。”“铭”是一种文体,具有警示作用,最早是刻在金石、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建立功勋后,天子、诸侯赏赐青铜,受赏者将青铜铸成器皿,记下得到青铜的缘由,以此告诫、警示后代子孙时刻保持家族荣誉,不忘先祖教诲。“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此其大要也。”[1]由此可知,“铭”这种文体语言简练且含义深远,常用典故。  相似文献   

6.
本系统包含“多文字库”“金文输入法”“金楷对应转换程序”会文资料库”四大部分。“金文字库”收字完整,对应迄今已发表的青铜器铭文,并按数字化处理要求进行了严格整理。包括楷体字(集外隶定字)6194个、金文原形宁14249个和金文偏旁539个。楷体字形端正,原形字据铭文拓本扫描制作,逼真美观。  相似文献   

7.
陈喜壶是战国早期重要的青铜器,铭文中的“四”当为“为”字;“蠹”当隶作“编”,“幽客”当为寄居在陈喜之处专门从事铸造的工匠。“叩”字说文作“节”,即“巽”的本字;陈喜壶铭中“陈喜”即《春秋后传》之孺子喜。综合陈喜壶器形、纹饰、铭文书风等因素考订其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8.
<正>《墙盘》,西周青铜器,又称《史墙盘》,西周恭王时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乡庄白村,现藏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此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底径35.7厘米。铭文18行,合文3,重文5,共284字,为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分为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恭王的重要功业;后段记载武王克殷后周室历任史官的家  相似文献   

9.
西周金文《倗生簋》“典”的交易性质是个难题。由殷周“典”的义项、《倗生簋》铭文的补充释读,可以证明《倗生簋》“典”训“主”,指仅次于所有权的皮权的买卖。此类“典”指占有与厢益的转让或部分转让,为活卖制度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释“折”     
朱晨 《学语文》2005,(2):0-40
《殷周金文集成》17.10805是一单字戟,戟上一字作折。《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释为折,读制,可从。  相似文献   

11.
在青铜器中,青铜旅器数量众多,涉及鼎、簋、卣、壶等诸多器型。正是由于旅器涉及器型广泛,因而对于旅器的性质目前仍未有定论。以《殷周金文集成》中的旅器为研究对象,对旅器的形制分布、旅器的铭文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旅器具有可移动和实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族徽补证     
郭沫若在《殷周青铜器铭刻研究》中认为殷周青铜器上的图形文字是“脱去原始畛域者之族徽也。”笔者认为,族徽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青铜器铭刻,而且还见于殷周各大家族的铠甲之上。  相似文献   

13.
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宋代学者称作“钟鼎文”,近代学者称作“金文”,是研究周代历史和汉字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新释     
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记述的册命文书中,每每出现“?”一词,不知道它的音读。考释之家颇多,而最具权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孙贻让、王国维二家之说。《观堂古金文考释·毛公鼎铭考释》:“?字金文中屡见,其字从?从?,疑古?字。古从土之字或从田作,如封邦一字而或从土作  相似文献   

15.
从内容上说,铭文是对所铸钟鼎由来的说明,钟鼎是为纪念赞颂祖先功绩而铸;铭还可以纪生者之功,其基调是赞颂;铭又常用于鉴戒,劝人肃言慎行。刘勰所论铭体之"大要"有三:"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实是曹丕"尚实"说的展开,"弘润"之说显然也从陆机"温润"说脱胎,"其摛文也必简而深"是陆机"博约"说的继承。铭体以永垂后世为目的,因而都以金石为载体,这就注定了其体以言简意深为尚。从形式上看,铭可分为缀序铭和徒铭两种模式。就铭文本身来看,其形式一为骚体,二为齐言。铭文从刻铸于金属到镂刻于石材再到书写于纸张的演变历程,也是其形制篇幅由简到繁的演变历程。从载体看,铭文渐与碑文合拢并流。《文选》共录铭五篇:班固《封燕然山铭》属武将外战功勋铭,具有强烈气势美;陆倕《石阙铭》属帝王内战功勋铭,注重征讨正义性;崔瑗《座右铭》是立身处世的自我勉戒;《剑阁铭》为山河之戒张本;《新刻漏铭》的价值是在于体现了器物铭所应具有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6.
《金文的世界》是日本学者白川静依据铜器铭文论述殷周社会历史的著作,该书见解独到,影响深远。笔者在该书中译过程中,将其金文释文、注解、断代及古代史实,与国内卓工成就的金文考释著作仔细核对、彼此验证,于此翻译与校补13器,纠正白川先生援引文献的错误一处。  相似文献   

17.
据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和上古典籍《周礼》上的记载,我国有商业广告的历史可上溯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当时有个叫伯格的人把马卖给了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刻记在一件青铜器上,籍此以“告于士”(《周礼)股墟出土的这类“铭文广告”,严格说来,当是世界商业广告的最初胚胎和雏型。嗣后,随着商业的发达,科技文化的进步,商业广告不断演变出音响广告(叫卖广告、道具广告)、标识广告(实物广告、图记文字广告、灯光广告)等形式。到了宋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蠡驹尊》铭文中说:“万年保我万宗。”在另一铜器《蠡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这两段铭文主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正>《利簋铭》,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约前1087—前1043),西周早期青铜器,是一个叫利的人为铭记周武王的赏赐而铸造的青铜器。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公斤。形制是当时铜簋的典型造型,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器内底部铸铭4行32字。金文大篆。1976年陕西临潼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典赏析]利簋是迄今为止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是金文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其书风较早中期的金文风格更为洗练高古,精严俊健。较之前期的甲骨文字,它在象形写意方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规则性。铭文字法成熟、字形自然、笔法丰富、章法空灵、意境深邃。此盘属诸侯作器,文字虽宗周效法而造型意态更加散逸逍遥,空间布白聚散求趣,书写的意味很浓,格调审美已达返璞归真之境。开拓了金文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