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萧红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讽刺小说,阶级压迫、社会革命小说,家乡、家族、个人小说.它们各有突出特点.视觉思维、拟喻思维、诗化哲学是其小说艺术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略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有着自觉的的主体意识和强烈悲剧意蕴的作家,她的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不幸的婚姻以及看待生活和人生的独特方式是形成它悲剧意蕴的重要原因。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主要表现在:一、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二、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三、锁定下层劳动妇女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4.
周繁花 《现代语文》2009,(12):76-77
萧红近十年的创作都不脱一种悲情的色彩,作者以自身的悲剧人生为基底,用女性的话语视角在她的小说中反映了许多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对她们长期的卑贱处境和无助状态的展现,深刻揭示了男性为主宰的父权文化体制下的女性在生存、婚恋、生育过程中必然的悲剧属性。  相似文献   

5.
萧红创作与左联文学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被言说的状态。萧红看似走出一条“靠近—学习—超越”的路线,实际上更为复杂。萧红人生中的每个特殊阶段的创作都明显体现出与左翼文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联结与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既要从时代主题背景下寻找左联与萧红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更要结合萧红个人化体验,分析萧红创作的独特性,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结与区别,以此说明萧红创作与左翼文学之间的关联,更有利于为萧红与左翼之间关系言说找到切实的文本证据。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小说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寻找到女性艺术掌握世界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她以诗的别才和散文的风韵,展示了不拘格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贾海燕 《现代语文》2007,(12):75-76
萧红小说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在一个个生死场景中揭示女性在男权笼罩下的肉体受难与精神无望,场景连缀的方式给小说带来了巨大的表现张力。在抒写女性悲剧的同时,萧红还反思东北国民积习下的生活惰性与文化痼疾,这使她的女性抒写从女性个体延展到整个族群,从自然生命延展到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变的女作家。她从小就没有体会到母爱,又加之成年后婚姻生活的不幸及自己作为人母时的无奈抉择,使她有着不同常人的情感体验。在她笔下母亲都是畸形变态的恶母形象。这些母亲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萧红从乡村小城进入城市空间,都市的现代景观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令萧红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伴随着地理空间的改变,萧红的人物塑造与性别叙事中的空间书写、身份书写相结合,呈现出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的特征,其性别意识经历了关注女性、建立自我主体和审视男性三个阶段。萧红在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换过程中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乡村女性长期失语的文学史书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萧红文学创作的命运之路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历尽沧桑。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其创作活动不足十年,然而她短促的创作生涯却赢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从萧红小说地域文化的书写角度来解析其小说创作特色,主要从东北风貌与精神内涵等两方面探索东北地域民情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研究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带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批评,1980年代在"改造民族灵魂"文学传统下的重新审视,19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批评框架下的再度解读,无论是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都有所拓展。纵览历史发展线索,扫描萧红小说研究的得失,并勾勒出运动的轨迹,不仅可以推动萧红小说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也将有助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13.
巩占龙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1):16-17,23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她的小说,通过对贫苦妇女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生活遭遇和生存状态,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和践踏,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方面写出女性的生存真相,思考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5.
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家,萧红以其《生死场》写下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其《呼兰河伟》对民族痼疾的深刻示而“终于同鲁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更以其敏锐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女性受难图,以近科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  相似文献   

16.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萧红和张爱玲是20世纪两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作家,她们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喊出了真正的女性之声——女人是独立的,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觉醒和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8.
萧红是直感型、体验型作家 ,她很少在作品中作理性剖析和哲理探讨 ,但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一直深深地关注 ,且始终流贯于作品中 ,她对生命有很深的体悟。生命体悟 ,正是萧红小说的深层哲理内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肖红,作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一位颇具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开放自由的结构和波俏流动的文字中散发出抒情诗化的韵味;长于景物和背景的描写,犹如叙事诗和风土画.上述因素构成肖红的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