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生命课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澜教授曾说:“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几年来,我结合自己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不断思索这个论断。我认为,只有当一个时代有了关于人和生命价值的神圣意识,才会有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和呼声。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课堂是生命的。因此,我们提出“生命课堂”概念并努力建构“生命课堂”。  相似文献   

3.
侯治富 《成才之路》2010,(11):13-13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我想是对高效课堂很精确的表述。课堂能否回归学生主体。应该成为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生命教育与高效课堂 2006年,由我主持研究的省级教科研成果——构建“五步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的课堂目标。之所以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我认为:教师、学生是学校中鲜活的生命个体,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涵养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师幸福、学生自信”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生命的完善与美好应是教育最大最持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国洪 《现代语文》2009,(3):104-105
课堂,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想象力的发挥上,在创新与发现欲上达到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获取最佳效益。曾有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等。这些对“课堂”的精辟概述,无不启示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魅力。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一个字:“活”。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尊重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俨然已成为最被推崇的教育理念。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而语文又是培养“人”的一门学问,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叶澜教授也曾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确,只有充满生命感悟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笔者就这几年与新课程磨合的经历,谈谈在语文教学生命化探索之路上的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课堂信息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信息文化是指课堂呈现的文本信息、教师的教授和师生的交流等;行为文化指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的重要标识:从“教授课堂”走向“文化生命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构新的数学课堂有重要的生成意义,它将构成数学新课程课堂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9.
朱莉 《成才之路》2011,(35):88-88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为建构“生命课堂”提出的口号。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在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导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学的灵魂。为此,改变旧传统,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思索与理解,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就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宅”家网课教学将疫情防控正能量转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资源,其中,生命教育应成为值得珍视的德育契机。道德与法治的生命教育课堂可从滋养生命意识、守望生命成长和追寻生命价值三个维度探索生命教育的路径,助力学生从“守本心”感悟生命至上内涵,从“悟暖心”体会我与他人生命休戚与共关系,从“修正心”充盈有温度、力度的生命,坚定生命成长的足迹,培养学生健康生命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生命生长和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12.
陈云 《新课程研究》2009,(5):145-145
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的生命舞台,然而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千变万化,又总是让我们陷人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神奇高考成绩的河北衡水中学李金池校长说:“没有激情的课堂教学不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激情课堂”,就是要使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寻根问底的热情,在挑战自我、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感受智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激情燃烧”起来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也就是说:“快乐课堂”其实就是师生双方共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场所。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价值观和过程观?这是令所有从事教育工作或关注教育事业的人士绞尽脑计的问题。1997年9月叶澜教授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中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之后,2002年叶澜教授又陆续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文章,着重阐述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一切为了孩子”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课堂呈现一派新景象,但也牵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这其中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从本源上说,它是回归生命、尊重生命、感悟生命、反思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即践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有一种天性那就是爱玩好动,他们总爱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来进行体育活动。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因此,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从生命教育观来看,小学教育课堂应当尊重人个性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还是数学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即实现数学教学向生命回归。  相似文献   

18.
【缘起】那一日,初次“邂逅”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从此,生命教育走进了我的教育视野,也成为了我所追求的一个幸福的梦想。书中所言: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让“生命教育”点燃每个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那份激情,让“生命教育”引领每个人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如此美好情愫在心中逐渐滋生并尽情蔓延……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授任何一门课程时,都应该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原则,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课堂内外采用多种方式提高“三生”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注、思考与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向。教育的原点是人的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教育现实是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的出路就是要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敬畏鲜活生命,重构生命课堂,引导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