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和培训来实现的,企业用人德为先决定学校与企业育人必须德育为首。学校育人德育为首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应使传授知识和技能服从于德育,使之融为一体。因为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为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财富,所以企业用人强调有才无德不被任用。以企业文化构建企业形象的过程,就是企业以德为先实施德育育人的继续。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是现代重要的哲学理念,正风靡整个管理界。“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的根本,就是把“人”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运用正确的用人方略,使每个人都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确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良好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学工交替”模式是一种学生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2 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  相似文献   

4.
“订单教育”是大众传播系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与培养计划,进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由企业人力资源部直接组织教学与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使学生提前感受职场,使企业减轻培训负担,使学校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由企业向职业教育学校发出"订单",学校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以"订单"为导向,构建"专业能力基础模块+岗位需求弹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模具人才培养模式基于零距离就业的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改革与实践构建“引产入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岗位人” “职业人”和“社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治天下者,必赖于群才”。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同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只有注意用人艺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抓住人才管理这个核心,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让一切人才干事业的积极性竞相进发,让一切人才创造的活力竞相涌流,学校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那  相似文献   

8.
王化柱 《课外阅读》2011,(10):34-34
根据建筑业的施工特点和企业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并形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实现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书,双证融通,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江苏省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向学校提出用人数量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订单班”培养计划,并负责招生、培养。学生毕业时,企业按照“订单”要求照单验收,合格者由企业录用。目前,江苏省36所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共有“订单”培养班级155个,其中直接以企业冠名的112个。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用人部门广泛合作,逐  相似文献   

11.
所谓“潘传忠现象”,就是绵阳药业集团,以年薪28万元人民币聘请原民营企业管理者潘传忠为下属天诚大药房总经理,使企业面目迅速发生变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媒体作了大量报道,省政府、市政府为此召开研讨会,就这一现象进行广泛的探讨。“潘传忠现象”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绵阳药业集团公司在国有企业的用人思想与实践上,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用人的僵化模式,用市场经济的目光,以现代企业制度思想开明用人,用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的人,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开创了成功的范例。这就为我国目…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针对企业用人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探讨和运行“引企入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引企入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以实现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零距离对接为目标,以宽阔的资源平台、模块化的教学、系统化的实训实习等特点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张莹 《科教导刊》2023,(10):81-83
现代学徒制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切实解决“企业用工荒”和“学生工作难”的矛盾。学校、企业联合共建“双导师”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双导师”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育人与用人“零距离对接”是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高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师资培训与生产技术、教学设施与企业设备等方面追求“零距离对接”,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对接”毕竟是一项繁杂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在目前情形下,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需求、学生上岗对企业设备比较陌生、学生就业还需要再培训的现象不是个别的。实际上,育人与用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仍有相当的困难和问题,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宣传对技工学校校办产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校办企业产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资料信息等,我刊与劳动部技工学校勤工俭学办公室、中国技工学校校办企业协作会联合开办了这一栏目,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使此栏目成为联接学校、企业和市场的“信息之桥”,成为展示技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宣传之窗”。  相似文献   

16.
以“差序格局”和“关系治理”为突出特征的中国家族企业,惟有逃脱传统用人制度的樊篱,引入“委托—代理制”,打破内部权力平衡,才能实现制度变迁,从而使企业从平凡走向卓越,继而基业常青。文章从用人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以期家族企业克服智障,走出迷思。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在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出现的许多悖论现象不能不令人关注,并对学校教育的效用不能不产生怀疑。企业在人才招聘中需要2-3年不等的工作经验的条件与大学生求职心切却实践经验欠缺之间的尖锐矛盾,把学校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岗位分隔在供求不见面的界河两岸,被这种现象置于尴尬境地的除了求职心切的学生,更有用人的企业和培养人才的学校。如何帮助和促成界河两侧双方的牵手?谁该为大学毕业生进入工作现场获得职业经验“搭台”、“买单”?如果要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回答,我们不能不首先追问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的存在和责任。关于企业与职…  相似文献   

18.
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条件及目标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的战略联盟,职业院校可以资源共享、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授权冠名的形式。寻找具有鲜明现代企业特征和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校教育理念与企业精神、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零距离”的目标效果。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订单教育是指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委培合同,按照企业用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员工的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将企业和学校以订单的形式紧密地捆绑到一起,由自由独立的主体上升为“利益共同体”,使学校与企业、生产和教学类聚成一个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强大的“育人场”,在这个“场”中,他们各自辐射自己的教育能量,释放自身的气息功力,利用双方资源和“合能”,共同打造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绿色平台”。要有效实施订单教育,必须建立起内在的运行机制,以实现双赢的目标。一、政府促成的整合机制实施订单教育不能单靠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还要靠政府“有形的手”从中撮合促成。因为学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板块系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面上推开订单教育,使两个异质主体自觉地走到一起,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其次,由于企业还不能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兴衰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命运,他们受效益至上的思维定势干扰,过于看重对物力资源的开发,因而对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教育还存在着认识障...  相似文献   

2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对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