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俞可 《上海教育》2007,(3A):40-44
2006年,德国因为世界杯足球赛的盛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德国的大学却在为了求生存而苦苦挣扎,为了谋发展而洗心革面,这种种躁动皆湮没于足球的狂欢。想当初,全世界都在复制德国大学的洪堡模式,而如今,德国的高等教育究竟怎么了?选拔“精英大学”、联邦制改革、高校协定、大学征收学费、学位转制、高校自治、高等教育私有化等轰轰烈烈的举措,勾画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图景,却宣告着德国高等教育的昔日辉煌不再。[编按]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等教育,根植于北美殖民地初期,发展于19世纪,经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调整和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向深度和广度的推进,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美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由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时期,并最终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4.
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特色和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学位培养计划和大学的特色,并和我国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创办一流大学提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主题是通识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可能存在的矛盾。因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求通识(至少在学术或科学的术语上,它不是专门化的;但若从职业术语来看,它也可以是专门化的),所以存在这样的疑问:大众化高等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吗?在精英高等教育中为更专门化的学术和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通识教育思想,在大众化系统中是否已流行起来,因而也致使通识教育成为一个多余的术语吗?或者是因为,通识教育必然信奉学问的普遍的和整体的方法,而大众化教育却坚持折衷的和不规则的方法,所以,二者就是对立的思想吗?上述疑问以及其他一些问题正是本文下面将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6.
积极心理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德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范式。其突出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进展:跨国高等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政策和实践,重点探讨起步中的德国跨国教育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和处于海外办学起始阶段的德国高校合作,提升其科技与工程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变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理念发生变化。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从洪堡大学思想影响下的学术取向转变为学术与职业并重取向,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及措施,并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理念应由传统的学术为主转变为学术与职业并重。  相似文献   

9.
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改革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传统和特色,考察其在世纪之交的改革对于中国颇具借鉴意义。基于此:考察了20世纪末德国在职业教育、高等学校人事及工资制度、高等工程教育等方面进行的各项改革措施,从中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在结构上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要重视国际化等启示。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对于较好的满足老百姓希望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心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扩招”是解决人才外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有效办法;但是“急速”扩招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弊端,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的现状,进一步加快高校软、硬件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是从本国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它国引进的,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历史很短,仅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2.
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按功能分化,而不是趋同。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作为两个体系,既是概念层面的划分,也是操作层面的划分。绝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清晰的定位,或者属于精英高等教育,或者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有质的差别的教育应该在不同质的教育机构内完成。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关系既是冲突的,又是和谐的。我们既要防止精英高等教育压抑大众高等教育,又要防止大众高等教育消解精英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我国70年代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入学率;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办学条件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90年代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20世纪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但是,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目的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发展。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我们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质量观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最紧要的是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地质量观。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大众化:天津市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大,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成为了焦点性的话题。针对这一现状如何深化天津市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其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教育工作和决策面前,本将沿着美国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描述的高等教育由精英(Elite)到大众化(Mass)再到普及化(Universal)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国内部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结合天津的实际,希望能探寻出既符合天津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又力求有所创新,提高的变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河南作为局部省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在政策、法律,法规,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办学体制、形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近期制定“追赶计划”,远期制定“超越计划”,进而实现河南提出的“科教兴豫”战略构想和“高教强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大众化进程以来,德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即1969—1997年以民主化和大众化为核心、1998—2006年以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核心、2007年以来以地方化为核心的改革。这些改革给中国较大的启示:第一,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法;第二,使政府真正回归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第三,始终将扩大高校自主权置于核心地位,不断对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第四,允许人才自由合理地流动,并对在岗教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第五,实现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第六,加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和支持;第七,使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蒋培红等在《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5期撰文指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设置专业涉及工科、农科、商科(包括经济与管理两个领域)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其教育重点以“科学的应用型培养”为特征,是德国最年轻的一种高校类型。  相似文献   

19.
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不仅体现在量的程度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者在价值追求、理论基础以及哲学理念上存在着根本区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模式影响下,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在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以及政治论与认识论的对立性被极大地激化。然而,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具有统一性,表现为实践层面的互补性、价值层面的包容性以及目标层面的一致性。只有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观念、保障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实现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合理分化、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实现两者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不但应具有优异的才识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精英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在高分就是精英、拥有高学历就是精英、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英等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培养出大量伪精英。实施精英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将人才的价值取向从考试能力转变到实际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