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进一步选拔与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推出“强基计划”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但现实招录过程中考生的“高分占位”选择与高校的“先发制人”策略,却使其实施遭遇到困境。从博弈论视角观察,该项计划遭逢“遇冷”局面,缘于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应对策略存在差异,导致合作共赢关系难以达成。该项制度的优化有赖于高校和考生对制度设计的理性认知与目标认同。政策制定者与高校需进一步拓展沟通途径,努力促成高校与中学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充分保证招生制度与政策在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对称;进一步健全招生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调整报名时间、志愿数目与校测入围资格;进一步提升招生管理制度支持,相机实施并制定“惩罚”规则,提高考生与高校的违约成本。  相似文献   

2.
香港高校招生中的“校长推荐计划”包括学生申请、中学筛选、高校遴选并组织考评等一系列过程,其实施过程体现出了透明公开,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性强的特点。该计划的适当实施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选拔合适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并为高校建立生源基地提供保障,对我国内地的高考招生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2年第4期、第5期连续刊发“高分落榜”的相关文章,在考生、家长、高校及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高分落榜”不仅关系着考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关系到整个高校招生的一件大事。我们的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本刊又特别约请南京大学招办主任黄细良,浙江大学招办主任程艺,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韦泰旭分别就“高分落榜”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她)们的观点和看法纯属个人意见,但他(她)们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值得一读,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2002年高考、对高考志愿即将作出选择的考生来说,无疑有可资借鉴的作用。——编者  相似文献   

4.
究竟如何摆布学校和专业的关系?如果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给考生提供以下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1)高分考生名校优先高分考生指高考成绩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前的考生。这些考生有把握填报招生计划上任何一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  相似文献   

5.
《求学》2001,(1):21-21
由于一些高校合并,但又各自单独招生,2000年高校招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现象:志愿扎堆。为了增大录取的保险系数,一些成绩不错的考生纷纷调头报考与名校合并的学校,结果造成报考志愿“扎堆”,名校的录取情况反而不如与之合并的高校理想。  相似文献   

6.
木鸣 《云南教育》2007,(7X):38-38
一年一度的高招渐露分晓。与往年一样,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的人们发现,一些省区市的“状元”舍内地名校选香港高校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与此同时,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产生的“鲶鱼效应”,也已经慢慢显现。  相似文献   

7.
观点     
《青年教师》2010,(2):4-4
6成 近日,北京晚报联合搜狐教育频道推出了“高校自主招生,会否制造新的高考不公”的调查,在调查中近6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自主招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担;而在自主招生中获益的学生,仅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8.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各异。西方的许多国家,如美国的高等学校招生是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会考成绩为主,不设全国的统一考试。德国的大学招生是采取“综合选拔制度”,即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及考生的综合素质,三者合一。德国各大学都有自己的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和方法,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和毕业成绩以外,学生的领导才能、语言水平、社区服务经历、工作实践经验、获得荣誉奖项等都是大学录取新生考虑的因素。香港与内地的高考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尽管高考招生早已结束,但有些学生还不时地收到邮局送来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方法可能使一些民办学校在近期内能多招学生,但由于乱发录取通知书,随意夸大宣传,一些并不了解学校的学生往入学后,选择了放弃或退学,学校的信任度便会下降,对民办学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6,(4):109-110
京城大学生保姆缘何争议中走俏;工人日报:招生困难文凭贬值舞弊严重 成教只是“摇钱树”?;北京青年报:博士生谈恋爱也需要上培训班?;工人日报:大学宽进严出不能靠“斩杀”;  相似文献   

11.
袁学凯 《山东教育》2009,(11):64-64
近段时间,各地招生学校的宣传攻势已经展开,不少学校在宣传中都声称自己是“名校”。其实,这些所谓的名校都不是真正的名校,但是却引起了笔者对“名校”是怎样“名”起来的思考。对这个话题,如果从正面说,笔者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要从侧面甚至从反面说,倒可以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从1998年起,教育部在天津市小范围试行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南开大学是较早进行网上录取工作的高校。今年南开大学实际录取新生3099名,可以说网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录取工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11,(2):11-11
距2011年高考还有不到半年时间,高校特别是名校之间“圈地”抢夺优秀生源大战已“狼烟四起”。继去年清华、北大联合其他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后,今年“两大阵营”纷纷扩军,形成生源抢夺战中的所谓“华约”和“北约”?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4.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6,(31):104-104
人民网:大学生创业不是主流取向;新华网:导师质量和研究生质量谁更堪忧;江南时报:高考尘埃落定状元神话何时终结?;中国新闻网:中国高校“近亲繁殖”严重危害学术研究创新能力;光明网:“硕士城管”:学历与职业无关  相似文献   

15.
16.
2005年,教育部提出普通高校招生要实施“阳光工程”,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何准确把握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内涵,如何理解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有效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我们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者都在有意降低试题的审题难度,而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阅读与基本表达能力。所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虽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但是在80%试题材料中考生均可找到立意的关键词或观点句。如2013年四川卷材料中的关键词是“平衡”;2013年课标卷的关键词是“经验与勇气”;2013年浙江卷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童心”;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曰:言之无,行而不远.其中“”即指“采”.这句话强调的就是“采”之于章内容的重要性。对于优秀的高考作来说.它首先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凭借“采”去创造章“亮点”.从而为获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高三学生在备考作时如何才能做到采斐然呢?  相似文献   

20.
课程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香港地区在长期的跨境高等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非本地课程发展模式.香港地区非本地课程的发展,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主要有:拓宽引进境外课程途径,并形成弹性化的制度;建立引进与管理非本地课程的良性机制;合作办学课程模式多样化、层次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