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信任和信赖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必备的结构性要素:司法自制力、司法判断力和司法排除力。裁判文书作为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应确立裁判文书的公信力。即:裁判文书应全面记录裁判过程,展示程序公正,以增强公众对司法自制力的信任和信赖;应论证说理,展示裁判理性,以增强公众对司法判断力的信任和信赖;应公之于众,展示透明理念,以增强公众对司法排除力的信任和信赖。  相似文献   

2.
牟海英 《现代语文》2007,(12):64-64
我们知道,司法文书写作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练、朴实、严谨",几乎没有教材讲到司法文书模糊语言的使用问题.事实上,司法文书写作中,模糊语言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司法中立、公正平等、透明公开、独立、民主、效率、司法职业化、司法为民等现代司法理念对裁判文书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裁判文书的创新应该继承我国历史上判词优秀的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国外裁判文书的先进经验,及时反映司法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公正与效率”的载体、沟通法官(法院)与公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司法是公安局、检察院、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依据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公正的执行与监督,司法语言自然被视为公平、公正的代表,因此,对司法语言的要求历来是非常严格的.  相似文献   

5.
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要求进一步考察司法领域中的宪法实施路径。宪法援引是宪法在司法领域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大数据视角下的数据检索与案例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情况,从而展开司法领域中宪法实施的实证研究。以援引主体为标准,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可分为法院宪法援引和当事人宪法援引。对不同时段宪法援引案件进行全国性、地方性大数据统计以及具体案例的归纳分析,检视当前我国司法裁判中的宪法援引现状,发现法院的宪法援引案件数量明显少于当事人的宪法援引案件;无论是宪法援引的形式还是社会影响力,法院的宪法援引比当事人的宪法援引更具代表性;两种宪法援引都存在规范化问题。宪法援引应遵循基本的原则,设定适当的前提条件,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应就宪法援引的规范性要求作出统一规定。  相似文献   

6.
我国裁判文书说理性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中"语言教育"存在缺失。此种缺失是科学技术对高校法学语言教育冲击、我国法律语言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以及高校对法律语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从鼓励法律"语言教育"相关科研,注重语言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法律语言教育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增加司法文书写作等具体措施着手,以完善我国法学本科"语言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56):33-34
裁判文书改革是当前法学界的"热点",其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不仅是还当事人一个公正,在解释和宣传法律法规、传播法律思想、改造被告人和教育公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是解决司法改革困境的突破口,在当下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法理学和语言学两个视角对国外司法裁判文书研究进行概述,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以期引起国内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人的主观认识的有限性及不确定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特殊运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移植和借鉴了西方法律制度,建构起了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并形成了现代的法律思维。但是,我国公众的法律思维没有随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而根本改变,仍然受我国传统法律思维的影响,进而阻碍了现代司法理念和制度在社会中的运用。为了更好地解决纠纷,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裁判的社会可接受性在我国现代法律思维与传统法律思维仍然冲突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运用,追求准确、规范、简洁、质朴、庄重。语言表达要求加强裁判说理,把案件事实和裁判结果有机结合。研究民事裁判文书的语言和说理要求,对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人民法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本质在于司法裁判是否满足公正的要求及满足的程度。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基础在于法律公正,背弃法律公正就是背弃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在司法实践中,那种审判前就从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出发,迎合当事人情感、公众民意及政府态度,先定后审,违背程序正当、法律公正的思路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一味迎合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而抛弃法律公正的做法,其结果是最终连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也一同抛弃了。  相似文献   

12.
裁判文书作为法官向诉讼当事人和社会最终递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材料,是彰显法律公平正义和司法高效权威的有力宣言。但近些年来,裁判文书的质量不高已成为我国许多基层法院工作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裁判文书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出了主要成因,并就改进裁判文书质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大量通过媒体报道经由网络媒介传播走进公众视野的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吴英案是网络民意影响司法裁判的一个鲜活范本。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但这并不等于说司法裁判不需要民众监督。如何理性引导网络民意?要走出困境就需要通过制度框架构建民意导入机制,使其在法律适用中发挥恰当作用,确保公正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司法裁判与情感冲突的命题论证范式主要表现为法律文化分析进路、法律制度分析进路和法律进程分析进路。各种研究成果体现了不同语境下司法裁判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差异,导致不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模糊语言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开创,以及经济日趋全球化,外贸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得到广泛运用,恰当地使用模糊语会更有灵活性、外交性和策略性。本文拟针对外贸文书模糊语言特征及其积极作用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司法裁判领域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巨大压力,因此对于人工智能存在着效率和公平方面的迫切需求。但是,相较于人类法官而言,人工智能存在着算法歧视和算法黑箱、架空庭审、法律推理机械僵化、隔绝价值判断、威胁法官主体性尊严等潜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分别是:适度公开算法并允许司法人员参与设计过程、限定人工智能辅助审判技术的应用范围、限制人工智能的审理内容、明确人工智能的司法责任。我们必须要明白,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裁判领域只能居于辅助地位,法官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探索更加和谐的人机协同合作模式,使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利影响得到最大化发挥。  相似文献   

18.
谈模糊语言在应用文写作中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恰当 ,是应用文语言最基本的特征和要求。但是 ,在强调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 ,却又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模糊性。以往 ,人们对应用写作往往只强调语言的准确性 ,却忽视模糊性。其实准确的表述既有赖于精确的词语 ,同时也离不开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19.
对于模糊语言语用维度的关注,不仅是语言学内部的问题,也是语言哲学发展的一个映射。在语言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对于语言模糊性的态度呈现出从否定到接受并肯定其合理性的态势。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肯定了日常语言中歧义、含混和混乱等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舍奈尔(Channell 2000)对于模糊语言的态度及所采用的研究维度都符合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闫博慧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67-71, 102
裁判文书是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经过审理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书面决定。作为司法权和审判权运作的结果,裁判文书不仅仅是法官对于当事人诉权的答复,它更是司法公正与公信的载体。随着司法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裁判文书改革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在裁判文书公开制度方兴未艾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实际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裁判文书的功能和作用,以裁判文书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