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的葬礼     
动物学家发现 ,动物也有“葬礼”,有些“葬礼”还是很隆重的。例如大象。老象一死 ,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 ,用鼻子卷起土块 ,朝死象投去。接着众象也纷纷照办 ,很快将死象掩埋。然后 ,为首的雄象带着众相踩土 ,不多时就筑成一座“象墓”,此时雄象一声号叫 ,众象便绕着“象墓”慢慢行走 ,以示“哀悼”。老猴死后 ,猴儿们会围着它凄然泪下 ,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 ,每发现死亡的同类 ,便会久久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 ,由首领带着大队飞落地面 ,默默地绕着尸体团团转 ,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而西伯利…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葬礼     
不少动物学家发现,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恻隐之心”、“悼念之情”,并且出现五花八门的“葬礼”。大象表现最为突出,老象一死,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投去。接着众象也纷纷照办,  相似文献   

3.
动物趣闻     
动物学家发现,对于同类的死亡,动物也有“哀悼之情”,并会举行五花八门的奇特葬礼,其中表现最为特别的是大象。老象一死,为首的雄象就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再用鼻子卷起土块, 朝死去的老象投去。其他大象见了也照此办理,很快就将死象掩埋了。接着,为首的雄象就带领着众象将掩埋死象的土踩结实,  相似文献   

4.
动物学家发现,有的动物对死亡的同类存在“悼念之情”,并会有五花八门的奇特葬礼。灰鹤当灰鹤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大队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团团转,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最后,停立在尸体跟前,发出凄楚的叫声,并低垂着脑袋,似乎在召开肃穆的“追悼会”。  相似文献   

5.
奇特的葬礼动物学家发现,对于同类的死亡,动物也有“哀悼之情”,并会举行五花八门的奇特葬礼。其中表现最为特别的是大象。老象一死,为首的雄象就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再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去的老象抛去。其他大象见了也照此办理,很快就将死象掩埋了。接着,为首的雄  相似文献   

6.
人类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有些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恻隐之心”,而且其“悼念”、“哀思”的举动与人类极为相似。猴子表现最为突出。老猴一死,活着的猴儿一个个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猴尾留在外面,风一吹,猴尾一动,猴儿高兴地把死猴挖出,百般抚摸,盼能复活。当见到死猴毫无反应时,再重新掩埋。往往反复十来次之多。老象断气后,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地面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投去。接着,众象也纷纷用鼻子把泥土、石块、树枝、枯草卷成团,投在死象身上,很快将死象掩埋。接着,为首的雄象用脚踩土,其他的象也跟…  相似文献   

7.
百花园     
大自然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动物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动物对死亡同伴怀有“恻隐之心、悼念之情”,为同伴举行五花八门的葬礼。鸟类的葬礼鹤是富于感情的禽类。栖息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每逢发现死去的同类,便会在尸体上空久久盘旋。接着,在其“头领”的带领下飞到地面,默默地围着死者转圈,似乎是在“瞻仰”遗容。而生活在西伯利亚的灰鹤有着另一种“葬礼风俗”:  相似文献   

8.
iambox 《同学》2003,(10)
荻村死在学生宿舍楼的正门外,匍匐在地上,背部垂直射进一支羽箭。从头朝门、脚朝大道的姿势看,显然是死在外出归来正要开门的时候。警长山田翻却了一下尸体,发现尸体下面有3枚100元的硬币;在死者衣兜的钱夹里,整整齐齐地放有10元和100元的硬币。山田问宿舍楼管理员:“这幢楼里有多少学生居住?”管理员说:“现在是暑假时间,学生们大多回家,只剩下荻村和佐藤两人。他俩都  相似文献   

9.
关于“想象”一词,大概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解老》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察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的意思是说:远古时候的人极少见到活的大象,只能依据死象的骨骼结构,来意想活象的样子。“想象”一词即由此而来,虽然以后含意由实而虚,但大体意思没有根本的变化。阿瑞提一方面承认“想象是个很难以定义的概念”,但另一方面又还是给它下了这样的定  相似文献   

10.
动物学家发现,有的动物对死亡的同类存在“悼(dao)念之情”,并会有五花八门的奇特葬(zang)礼。灰鹤当灰鹤(he)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pan xuan)。然后由首领带着大队飞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级长跑运动员一天早晨训练时死在了跑道上,是被人从背后用尖锐的利器击打致死的。法医摸了摸尸体说:“尸体还有体温,看来被害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12.
在原始人那里,由于对生老病死做梦等生理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人的灵魂是将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尸体就再也不敢漠然视之了。为了表示对尸体的尊重,他们就不再把尸体弃之荒野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掩埋,丧葬习俗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器是我国古代殉葬的用品,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墓葬建筑,而墓葬建筑和习俗最终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因此,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事实上就是原始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3.
傻子之死     
大侠 《大学生》2015,(8):28-29
傻子死了,发现尸体的时候,已经距死亡时间过去三四天了,人们发现傻子的死,是因为傻子负责的垃圾区好几天没清理了。谁也没想到“头儿在吗?我们反映个情况!”下午时分,几个村民来到村委会。我出门迎了他们坐下,是几个开服装店的老板。“我们门口垃圾好几天都没人来倒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据《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张寿康同志的《说结构》一文中说:“比况结构从意义上说有同类事物的类比和不同类事物的比喻两种类型。”照这个说法推理,除了同类事物相比不是比喻外,其余用了“象”的句子是不是都是明喻呢?如果不都是,该用什么办法来区别呢?例如:“街上的柳树象病了似的。”“整个老城象烧透了的砖窑。”这两句是比喻句吗?  相似文献   

15.
〔原文〕崔武子1见棠姜而美之,遂取2之。庄公通焉。崔子弑3之。晏子4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5,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相似文献   

16.
《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末尾四句。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二句,有的同志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歧义”,我则以为不然。“死去何所道”二句,江苏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尸体埋在土里,永远和山陵在一起。”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是:“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  相似文献   

17.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18.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9.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20.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