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明之中叶以来,湖北黄州府所属各县之政教、文艺、商贾、医药、氏族各界,往往以“楚黄”称籍贯乡里。经考察,“楚黄”之名,实具备一种繁荣茂盛的地域文化的特定名称的资格。“楚黄文化”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高启是明初最著名的诗人,其字号、籍贯和家族成员是研究其生平的基础资料。槎轩和吹台是高启别号,向少有人提及,青丘子之号始于何时却又多有争论。高启的籍贯在史书记载中也颇有出入,其家庭成员向来无人考证,这无疑不利于其生平和创作的进一步研究。考证高启字号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及其家庭成员的组成,廓清其籍贯异说的矛盾,是本文旨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启是明初最著名的诗人,其字号、籍贯和家族成员是研究其生平的基础资料。槎轩和吹台是高启别号,向来少有人提及,青丘子之号始于何时却又多有争论。高启的籍贯在史书记载中也颇有出入,其家庭成员历来无人考证。考证高启字号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廓清其籍贯异说的矛盾,并对其家庭成员作细致的考索,对高启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对荀子籍贯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荀子山西郇邑人说(包括临汾说、临猗说、绛县说等);二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说;三是河北邯郸人说.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察,本文认为荀子的籍贯为赵国都城邯郸是具有较为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对荀子籍贯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荀子山西郇邑人说(包括临汾说、临猗说、绛县说等);二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说;三是河北邯郸人说。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察,本文认为荀子的籍贯为赵国都城邯郸是具有较为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的行字原本读作xing。太行与五行有关,意思是天帝的活动,而太行山就是天帝活动的场所。由于前往天帝身边,实际上意味着死亡。因此,后世又以大(太)行来表示死亡的含义。传说墓葬中出现的大行伯形象,是太行山的主神,他的作用是引导亡灵升天。历史上出现的大行人、大行令职官与大行伯的职责具有共通性,它们的含义来源均与太行山有关。  相似文献   

7.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王安石提及同游的其他四人之一“长乐王回深父,”在古文选本中皆将王回的籍贯注为福建省长乐县,经考证,其籍贯实为侯官(今闽侯县),而不是长乐(今长乐市)。  相似文献   

8.
“杨保”名称的出现当与唐代中晚期边地军事设置“堡”相关。杨端进入播州后,征服当地僚人,得到僚人信服,“堡主”演变为“保主”,杨氏及其部分随征将士成为“杨保主”,僚人及部分随征将士成为“杨保子”;播州杨应龙被平定以后,明朝对播州进行处置,将播州一地民众笼统称为“杨保”。在杨氏主播期间,播州的改土归流,杨氏存在着“本土化”“播州化”“夷化”“蛮夷互化”的过程,因之,“杨保”也就存在多重民族属性。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对荀子籍贯的研究,大致才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荀子山西郇邑人说(包括临汾说、临猗说、绛县说等);二是河南原卫国故地人说;三是河北邯郸人说。根据现有的史料和考察,本认为荀子的籍贯为赵国都城邯郸是具有较为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69-73,81
"道统"、"文统"观是统治古典文学长达两千多年的一对文学观念。两者之间有着互为关联的思想纽带,这就是儒家思想。在它们笼罩下,古典文学形成了复古主义传统,缺乏创新的活力。明代中叶在文化变革的历史思潮影响下,文学观念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革新要求。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突出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挑战和个性化意识的滋长,形成了人的感性生命的一次重要觉醒,具有重要的人性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间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4.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问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5.
明代巡抚制度始于洪宣之际,督抚在明朝尚带有临时派遣的性质。云南地处明王朝西南方,地理位置特殊。因其靠近边境且蛮夷易发生叛乱,严重威胁王朝稳定,使中央派遣官员巡抚云南成为必然。明代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派遣官员巡抚云南,被派遣至此的巡抚籍贯分布呈现出一定规律,兹以此为视角探究其上任与去向,以期从新的角度解读明督抚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吴超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2):50-51,112
邢振纪为清末枣强县一知名士绅,邢振纪墓碑较为详细地反映了邢振纪的一生。该碑对研究枣强县邢氏家族文化、枣强县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碑文的内容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枣强县志》等文献所载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建树、有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但学界对其籍贯却众说纷坛。本文对此专作考证,从正史、刘禹锡的文章、柳宗元自己的文章中肯定了柳为河东解县人之说法  相似文献   

18.
吏部尚书在明代位高权重,因为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相对以往各朝而言,其权力就扩大了很多。但目前学术界对明代吏部尚书的研究状况还很欠缺,对吏部尚书没有专门的论述。对明代吏部尚书的籍贯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明代的用人政策。  相似文献   

19.
"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两者之矛盾即王国维难题之所在,此问题对区域文化研究者有启发意义,并可在当前地方文化研究中利用"佛教四句破"扩充和丰富这种对立格局.纪晓岚谓<春秋集义>作者李明复"始末无考",乃失察之言.查<春秋集义>序跋、<合川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可以初步判定李明复籍贯乃今重庆市合川区合阳镇濮湖村.文章据此排除了李氏为陕西合阳人、山西安泽人、浙江天台人的几种说法并说明了诸误说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毛葫芦”军是豫西的一支地方武装,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兴起,曾是元朝政府的重要武装,进入明朝后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最终又亡于明末农民战争。在整个明前中期,“毛葫芦”军销声匿迹,直到明中后期才重新崭露头角,“毛葫芦”军在应对内外祸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