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初中生数学成就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及学业成就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些学者对初中生数学成就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及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多有片面之处,因此,对这3个方面进行整合的实证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成就动机是取得成功或实现一个渴望的目标的倾向性或内部动因.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数学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回归效应.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对数学学业成就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认知策略的使用与自我调节学习行为的关系是十分显著的.数学成就动机的各个方面都和自我调节学习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成就目标理论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晋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113-116
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成就目标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动机的内部关系。掌握性成就目标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创新学习的主要动因,但研究发现,大学生有随年级高掌握性成就目标呈降低趋势,而且有专业差异。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学习障碍(LD)儿童自尊与成就动机状况,通过问卷对LD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对比调查.结果表明,LD儿童的自尊与成就动机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而且LD症状越严重,自尊与成就动机越低.同时,LD儿童自尊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丽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8):115-118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成就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对300名南阳师院在读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学习目标定向在性别上差异极显著;成就动机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目标定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丽丽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02-105
中学生成就目标的确立与否、确立的成就目标的类型以及对所设定目标的评价性反应这三个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成就目标定向对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设定个性化的成就且标,以更好地激发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习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湖北武汉市348名初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班级动机氛围、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掌握动机氛围与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相关联。成绩动机氛围与成绩接近和成绩回避目标相关联;(2)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助于学业成绩。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取得良好成绩;(3)班级动机氛围和个体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4)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成绩动机氛围和成绩回避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he achievement goal approach has attained prominence in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literature and has produced a valuable empirical yield. However, the precise nature of the achievement goal construct is in need of scrutiny, as is the issue of how achievement goals and their antecedents combine to produce competence-based self-regul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these important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erarchical model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 approach–avoidance distinction, which has been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literature since its inception, is highlighted throughout. 相似文献
9.
张晓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3):70-72
该文采用问卷法,考察了381名女硕士研究生的成就动机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女硕士研究生避免失败的动机高于追求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水平较低。2.女硕士研究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追求成功动机方面,文科女硕士研究生高于理科女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关于成就动机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对于成就动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动态,在成就动机的学习趋向、成绩趋向、过失趋向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研究日趋细化,开始更多地将幸福感、健康、社会价值趋向等其他的心理因素引入到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去。同时,也出现了较大的成就动机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金成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1):39-4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期末英语成绩,分析了英语学习动机和态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相关情况。其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席美云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28-29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成就动机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男大学生成就动机强于女大学生,理科大学生成就动机高于文科大学生的趋势。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社会、家庭、学校还有自身的因素。提高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关键在于培养和训练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从而强化成就动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以滨州学院的48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为调查工具,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水平及不同群体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激励大学生的成就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晓明 《教学研究(河北)》2001,24(4):276-278
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就动机面临新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激励大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俞峰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2):73-75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学科差异与其学习风格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学科门类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语言成绩与触觉学习风格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数学价值认可、数学自我效能感、表现目标、学习目标、内部归因都极其显著地下降;同普通班相比,优秀班学生的学习更倾向于学习目标,并且更加注重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理科学生在数学学习成就动机诸维度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文科的学生;班主任不是数学老师班级的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可、数学成就内部归因都极其显著地高于班主任为数学老师班级的学生;男生对数学价值的认可和内化要明显高于女生,同时男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极其显著地高于女生.在私立中学的数学教学中要落实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培养积极健康的数学学习心理,拓宽中学生的关联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相似文献
17.
任珂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4):67-70
运用成就动机量表(AMS)和大学生宿舍气氛量表,对南阳师范学院的5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研究发现:大学生宿舍气氛处于中等偏好水平,成就动机处于较高水平;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宿舍气氛存在相关,独生子女群体的相关为负,非独生子女的相关为正;性别与专业对成就动机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运用职业价值观量表与成就动机量表,对西安市361名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了问卷测验.研究发现:师范大学生与非师范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显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显著,女生在兴趣性格、福利待遇方面要求高于男生;师范生成就动机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价值观: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倾向高、低者的职业目的性要求均差异显著;师范生成就动机对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9.
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对于语言学习的结果具有较强的预测性。本研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以语言型大学二外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语言型大学二外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考试竞争型、兴趣型及成就型动机与成绩呈明显的正相关,而盲目从众型动机对成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ing a tool to enable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systematically reflect on their own self-regulation,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artinez-Pons Scale of Self-Regulation was used in a cohort study of 75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Scottish University.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the data revealed that, consequent to the intervention, participants reported greater use of self-regulatory behaviour. The reported change is explored through the lenses of expertise, pedagogy and personal epistemology. While this study cannot explain the detail of this reported change, its purpose was nevertheless met insofar as a structured self-recording instrument, to focus and inform students on the na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ir current learning behaviour, could be a useful and readily-available pedagogic tool for higher education tutors who wish some support in their practic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