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产品的定价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对高等教育产品性质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定价的依据,并分析了定价依据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从而在依据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定价的框架原则,并对此原则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高等教育产品定价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2004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法案确定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可以收取不同学费的差异收费原则。章根据这一政策,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提出了一个高等教育定价模型。在对模型解释的基础上,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高等教育法案对于大学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学费有"成本分担说"和"价格说"两种观点,由此也产生了"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的论争.主张"政府定价"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基于"获利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主张市场定价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应基于"社会福利效应最大化".本文结合学者们的论争,时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订的主体、依据、监管等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6.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6):109-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要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现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青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要紧的是树立适应性的质量现、发展性的质量观、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7.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构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从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教育内容体系;重新配置体现“民主化”方向与“组合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体系;完善在统一知识与价值、内在与外在、现实与潜在、个体与社会评价基础上的,侧重价值、外在、潜在和社会方面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9.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概念最先用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于高等教育领域关于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的讨论,以及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从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特别是1993年到1998年期间,伴随着高等教育界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入探讨与争论,高等学校加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相互呼应、推动下,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思想观念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大众化背景的精英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37-41
在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同时,我们同样应当重视精英教育。我们的教育应当系统地培养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和国际精英。一流大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造就精英的地方。面对学习型社会中的国家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设计精英教育。以才取人、公正筛选、精心培养、委以重任将是我国精英教育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从会计职业,会计教育,环境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在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就目前存在的师资,教材,教育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恒忠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1,(3):50-56
章总结了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原福建省福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到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转轨工作,阐述了接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章主要从转变观念、制定高职高专新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办出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和一专多能的教师等三个方面有理论有事实地叙述了如何做好办学的转轨工作和实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3.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14.
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实际行使主体是政府和高校,且两个角色在很多领域都相互冲突。发行高等教育券不仅是高等教育财政配置的有效方式,还是整合各利益相关者意志、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在政府学校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全礼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1):19-21,56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而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等级结构和部门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要走结构多样化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要调整与优化结构,使高等教育全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教学设施、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构建高职质量保障体系从外部环境上国家和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强引导和管理,转变高职教育投入观念,切实提高教学条件;在学校内部上应改进和完善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We attempt to prove the hypothesis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 phenomenon of propitious selection may arise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market: When talented university entrants favor applying to branded universities, the latter are able to automatically build up a positive reputation without having to actua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educational process. We have performed an econometric modeling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a set of data that were obtained from a survey of Moscow university freshmen to show that high school graduates with high scores on the Unified State Exam (USE) really are oriented toward branded universities and that these prospective students believe that obtaining a prestigious degree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entering any particular profession. Entrants lack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t any given university.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anking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completely solve this information asymmetry since they contain signal distortions introduced by their ranking methodology. These rankings primarily prioritize the research activity of faculty members, and they ignore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work with students. Therefore, often universities design their policies in such a way as to privilege the criteria that are used in rankings, and they focus on improving precisely these indicator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 considerations. As a result, branded universities are able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convention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not by actually providing higher quality educational services, but by selecting the best applicants and benefiting from the powerful peer effect of having these students study together. In this way, these universities can produce excellent graduates that ensure their positive reputation in the eyes of employ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increase their brand value by raising their position in the rankings. 相似文献
18.
《欧洲教育》2013,45(3-4):53-63
The beginnings of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goes back to the end of the ′60s. Since then general conditions have in some cases changed drastically: — The Member of students will continue to grow to the end of the ′80s and transform the university into a kind of large corporation providing services. 相似文献
19.
2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