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香港沙田派(中文大学)学者散文的情感内涵进行解读,该派散文认同香港生活现实、关爱祖国文化山水;对全球问题、人类心灵处境有深切关注。再达至对人文理想、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揭示了国家情结、人类关怀、精神家园等丰盈的情感蕴藏。论文还特别注意到文本的情感关注点,如余光中本人来港前后、学者的写作环境、九七回归心态等诸多方面的阶段性变化;考察和发掘散文书写风格与美学原则的转换轨迹,探讨一种香港文学的价值理念与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3.
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出现,是因应着墟市的发展,外来经济势力的兴起而产生.与传统以地缘基础结合的组织不同,商会强调巩固对内团结,对外联系及改善墟内的经营环境的功能.1970年代初期,随着沙田经济的蓬勃发展,墟内商户数目大增,商会的组织日益庞大,并开始积极参与区内的政治事务.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直接组织独立的政治团体,建立直接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在政府重建沙田的过程中,商会失去了商户的支持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4.
周作人作为一个文人 ,他的文化心态是复杂的 ,有许多看似对立、不包容的方面 ,在他那里却能兼蓄包容。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 ,对他早期以及后来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后回归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认同与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内地和香港在文化对话中存在着裂隙,两地文化需要进行认同努力,只有首先正视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才能在业已建立的良好互信基础之上更加主动地推动双向互动对话机制,以利于真正的沟通与理解,并有助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化对余秋雨散创作的影响,从而说明余秋雨对中国传统化的自觉继承。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是一位渊博的学者、睿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他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品评现实人生,表达他对现实人生的独特看法。他善于以质朴幽默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如同一位精通的炼金术士,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进行冶炼,从中提炼出闪光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缩、在东西方化对立中进行化思索,在异国主流化中确立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由拥有知识分子性的学者书写的犹见才情与智识的文体,"学者散文"在"世纪末"的勃兴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倘以修辞批评之美学修辞与意识形态修辞两个基本维度来观照之,晚近"学者散文"写作及其气质又是充满"文"与"学"、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启蒙等内在的反讽与悖论的。在精英文化与商业文化明显对峙、人文知识分子与明星知识分子出现分化的当前情势下,"学者散文"如何守持自身文学性的规定、如何保持在"散文性"与"学者性"之间的张力平衡,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散文"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繁荣"的主潮现象.本文试图对"文化散文"创作思潮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plore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ies of a group of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 and how these transformations subsequently impact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dividual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16 cross-border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a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1) the participants recast their extant ideologies and cultural beliefs in response to multiple influences in their new context, enabling them to move beyond pre-established teaching values to re-construct their teaching identity; and 2) some participants constructed a b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identity to gain legitimacy in the host contex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more supportive context that provides more room for cultural awareness should be co-constructed by local and non-local pre-service teachers,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makers. The study extends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nnected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 identity and historical and social discourses.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两岸四地学者散文的演进,主要有两个准备期、一个消滞期和两个高峰期。准备期是从一种历史形态到别一种历史形态的过渡;消滞期多是以战争政治、强权政治、教条哲学等为核心的文化情境所造成;高峰期则是文化情境相对松弛、精神创造的空间相对自由,学者散文从指令、接受、反射、融化到新创的两级推进所造成。  相似文献   

13.
1970—80年代,香港散文作家的职志由文化播种者变为文化探索者。随着文化工业的兴旺及文化批判的持续,香港当代散文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局面。  相似文献   

14.
1919年香港之所以发生米荒,既是东南亚频繁灾荒及国际粮食市场等外在因素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港岛自身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米荒不仅扰乱了粮食市场,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而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探究此次米荒风潮形成的原因,对我们当前制定和完善粮食政策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two current issues in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of Hong Kong that have been shap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return of Hong Kong's sovereignty from the UK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1 July 1997. Since this time there have been two great challenges facing music education. The first concerns how to incorporate diverse cultures, including Chinese music, into a Western-orientated music curriculum; and the second is to find a way to cultivate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cy through music education.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were collected via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music teachers, school heads and assistant school heads across 40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etween 2006 and 2007. The findings can be explained by referr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6.
香港太平绅士:“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太平绅士源于英国的治安法官,它的成功移植主要满足了香港传统社会的"士绅"情结,在一定层面化解了殖民地社会对殖民政权的排斥.发展到今天.太平绅士制度成为香港政府联结民意以及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路径之一,探讨香港太平绅士的源流对于大陆完善其基层治理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17.
香港目前最大社会问题是主权回归了十六年,但港人“归心”尚有待时日.例如,仅在2012年,香港发生包括反国民教育设置在内的系列社会运动,纵览这些社会运动,其价值观念上共同点莫过于体现为港人对特区自治的焦虑以及对己身国民身份认同的迷离.在参与观察和访谈之上,以国家和社会关系调和为出发点,认为基于学科教育的理性讨论胜于基于政治图谱的感性宣泄,内地与香港关系前景在于相互祛除“标签化”、还原历史与现实,从而共同找寻二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共同点.  相似文献   

18.
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基本法》的解释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的,具有非固有性、从属性和被动性,并且其享有的《基本法》解释权是有范围限制的。另外,和内地法院的法律解释权相比,其性质、效力和主体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香港是中西文化融和之地,中华5000年文化的熏陶,加上150年的殖民地岁月,造就了香港独特的面貌和个性,也创造了香港与内地大相径庭的译名,成为香港地区一个鲜明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对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译名作一番归纳、比较和探讨,旨在寻求更为合理的翻译文本,以适应内地与香港地区进行沟通与交流之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