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遥感考古技术是始于20世纪初的一种航空考古技术,伴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考古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有不少欧美考古学家通过在飞机或者热气球上进行航空拍摄,获取图片,然后通过对图片的分析来判定遗址的性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的不断进步使航空拍摄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同时高速发展的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为遥感考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遥感考古更是不断被考古学家运用到考古调查当中,并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2006,(10):54-57
“秦皇陵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荟萃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据悉,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如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文化变化的特点、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展览在以文物展品为主的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遗址、墓葬模型,加大了照片和插图等辅助展品的使用,并链接了多项科技考古内容,如田野考古技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马媛媛 《金秋科苑》2011,(10):128-130
2011年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荟萃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据悉,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如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文化变化的特点、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展览在以文物展品为主的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遗址、墓葬模型,加大了照片和插图等辅助展品的使用,并链接了多项科技考古内容,如田野考古技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金秋科苑》2012,(20):10-10
“如何让气候变化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否发射专业考古卫星进行遥感考古?”、“DNA测序技术如何更好地为考古发掘服务?”在2012年10月23日召开的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上,这样的发言充分显示了多学科交叉是文物保护科技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6.
李想 《百科知识》2022,(31):5-15
<正>以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为诞生标志,我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100年。回首考古百年,我国考古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考古人用手铲揭示出消逝在尘埃中的历史,勾勒出隐藏在黄土下的文明;回首考古百年,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推动中国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这十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遥感由于自身特有的优势在洪灾中成为非常重要的数据源,本文论述了遥感的技术优势、遥感在整个洪灾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遥感与GIS结合后的强大功能.并对其未来在防灾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兴起,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中国开始进入空间时代。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遥感在我国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列,如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灵活、机动性强的航空遥感也在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遥感应用是我国发展遥感科学技术的重点,30多年来遥感在我国成功地应用于国家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和森林监测、地质矿产调查、城市发展监测以及海洋和海岸带资源调查等。在洪水、旱涝、林火、地震以及相关的气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期间,遥感总是起到关键作用。遥感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文章将在上述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以窥我国遥感发展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成宇 《百科知识》2007,(4S):6-6
遥感技术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因为其中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各种分析技术,都体现了现代科学的面貌。遥感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能够观察大量的地球信息,从而客观地反映各种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性。在近些年,人们已经拓展了遥感卫星的用途,最早用来观测气象,搜集军事情报,后来,又进行遥感资源勘探,如今考古工作也开始借助遥感卫星来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无人机偏振遥感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我国民用无人飞机,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设计了无人机偏振遥感四拼接相机控制系统.主要介绍了相机系统的功能需求、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及工作流程.通过实验及地面联调,证明该系统可以满足无人机偏振遥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光电信息传感和光电能量转换是建设智慧地球和绿色地球的重要关键技术。根据当前光电信息传感器以及光电能量转换器件的发展趋势,应努力发展大规模焦平面列阵;提高红外传感器件工作温度,发展室温工作器件;扩展光电传感器工作波段,发展多波段器件;发展光、热、电、磁、分子、质量、应力以及单光子传感器等多种传感技术。本文还对如何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提出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2.
多源遥感数据在植被识别和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岚  汪小钦 《资源科学》2008,30(1):153-158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剐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植被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3.
当代遥感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或航空平台对地物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数字化成像观测,业已成为人类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多领域空间信息应用的核心技术手段。文章概述了当今主要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21世纪遥感科技的高空间、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的"三高"时代发展特征及其他重要技术突破,介绍了遥感科技在国民经济、生态保护和国防安全等多领域应用情况,讨论了未来遥感科技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4.
资源遥感—从区域调查到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红辉 《资源科学》2000,22(3):34-39
遥感技术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成为现代资源科学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70年代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区域资源系统窨信息的定位研究、资源动态的连续快速监测和结构、功能的定量综合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变化研究居为国际热点。对遥感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源遥感迈进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①多层、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周期短、信息量大、资料获取速度快、客观真实、动态性强以及资料收集不受特殊地形限制等突出特点。发挥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在调查中的作用,是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良好的解译效果。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是必然趋势,必将成为今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出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这些技术进展和相关应用对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最新进展的调研和分析,描述了农业物联网在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例举了国外农业物联网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业物联网云服务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并针对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发展微型化传感器、寻求系统节能策略、努力降低传感器成本、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和抗干扰问题、节点自动配置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区域及全球尺度地表参数和能量循环的研究中迫切需要大范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遥感已经具备在全球尺度上精确监测地球系统中诸多要素的能力。特别是星载微波遥感系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且对多种地表要素特性十分敏感,已广泛应用在全球积雪、土壤水分与植被等地表要素的监测和定量反演之中。精确的微波机理模型是理解遥感观测、发展遥感反演算法以及提高数据同化系统中观测算子精度的基础和关键。近30年来,研究人员基于电磁辐射和散射理论及微波辐射传输方程,针对不同传感器参数特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从单散射体、随机粗糙表面到积雪、植被等典型地物的微波散射、辐射机理模型,广泛应用于微波观测模拟和反演。文章对这一系列微波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随着遥感数据的不断丰富和遥感建模及反演理论的深入发展,包括微波遥感在内的遥感手段将为地球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具备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地面站的数据接收范围覆盖全国及亚洲的70%疆土。地面站的数据接收系统由天馈伺分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测试分系统、记录与快视分系统、故障诊断分系统、站监控管理分系统、技术支持分系统组成,性能和指标居于世界同类地面站前列。地面站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系统,其产品质量、规格与全球数据产品一致。地面站一系列重要的装置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的完成,使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检索等系统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可以保证以近实时的速度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地面站运行20余年来,所接收、处理和分发的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遥感应用各领域,其中突出的范例有国家重大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西部测图、海洋环境近实时监测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  相似文献   

19.
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数据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抓取和处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展现当前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研究了科学数据资源的采集、生产和发布机构的特征及地域关系。结论表明:此领域科学数据的共享已具有一定的数据采集、生产和发布流程,相关机构及数据涉及的研究区域分布也形成一定的特征,但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量比较小,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0.
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数据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抓取和处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展现当前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研究了科学数据资源的采集、生产和发布机构的特征及地域关系。结论表明:此领域科学数据的共享已具有一定的数据采集、生产和发布流程,相关机构及数据涉及的研究区域分布也形成一定的特征,但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量比较小,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