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潘石同志在《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6期发表的《辩证地看待“相对过剩人口”范畴》一文,初步探讨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失业现象及其原因。但是潘文却把社会主义的失业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相对过剩人口当作同一个范畴,因而提出“相对过剩人口并非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这一看法是不能成立的。我认为,相对过剩人口并不是仅限于大量人口处于失业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现象,它与资本主义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密不可分。从马克思在《资本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切身体会:必须克服理论认识上的绝对化,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客观经济范畴。否则,难以以理服人。例如对“相对过剩人口”这个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权威的《政治经济学辞典》都断定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绝对化观点。从理论上说,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人口并非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客观上也存在着资金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缩减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金的有  相似文献   

3.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配套机制就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机制,而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失业机制,首先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失业问题。本文就是通过透视我国的失业现象,在分析失业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正确的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从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失业机制而鸣锣开道。 在论述失业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白本文对“失业”概念的界定,否则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传统上,失业被界定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无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丧失劳动机会,成为产业后备军的一部分。”这种界定,仅仅把失业问题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比较笼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失业理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失业的一般原因、失业的地位和作用、失业人口的表现上,并误认为马克思缺乏失业问题的内在机理分析。然而,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失业问题的一般理论,还以手工纺纱生产部门采用机器生产为例,通过其对本部门上游、中游、下游的关联影响,论证了伴随着一个生产部门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必然会推动相关生产部门也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从而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这在事实上创立了失业问题的内在机理理论。马克思关于失业问题的内在机理理论为其一般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往,“失业人员”、“失业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下岗工人的代名词,然而,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却被人们忽视.在全国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保障的现象比比皆是,即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失业群体的焦躁,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都会对其自身和社会产生危害.本文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宣扬社会主义存在着“异化”。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异化”,即所谓“全面异化”。有的甚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异化”的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显然,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政治上是非常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背律”现象相对于计划经济,新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呈现了非常明显的“市场化”趋势。也就是说失业的产生、发展、变化、调整都可以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加以解释。失业的存在是市场供求和竞争的结果,而不是计划失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城镇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父母“下岗”了.有的在家待业,有的租种别人的土地当起了农民,有的自谋职业干起了个体.当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时,许多同学产生了疑问:“下岗”是否就是失业?那么,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部分职工的“下岗”呢?为了澄清这个问题,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很有必要搞清职工“下岗”与资本主义失业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失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产生和发展的。如今,失业现象依然是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失业现象。客观地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现象,深入地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两重性,冷静地剖析当代资本主义失业现象引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到今天,失业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之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摆脱它的阴影。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日趋严重的失业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仅就失业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源,作一些理论探讨,以求教于理论界同仁。一、市场经济是失业的前提条件失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尽管也有一些失去职业的人,但那是由于战争、瘟疫或其它自然灾害对生产条件的破坏所造成的,和近代社会的失业现象根本不同,它不来自于经济过程本身。而现代的失业则是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时指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本文认为马克思论述的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产生的一般原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则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特殊原因或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报刊文章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由于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社会公有制,因而“那时候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产生集体所有制这样一个概念”。有些同志则持异议,他们或者认为,“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没有‘集体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已经是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将失业问题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大相径庭。新时期,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有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解决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我国现阶段失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过多,经济发展落后。使隐蔽性失业变成公开性失业则主要在于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失业者观念落后,社会职业中介机构不健全、职业培训能力不足及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建立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实施再就业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既着眼于目前,又考虑长远,既治标又治本  相似文献   

15.
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探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有关失业的理论进行了回顾,然后分析社会主义存在失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情,探讨了当前中国失业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量的失业是社会发展所必然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劳动力人口过剩、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失业人口膨胀,失业问题严重。因此,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多角度着眼,探索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失业统计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失业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含义不明确,从而导致目前计算公布的失业率指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下岗人员与失业人员合并计算失业率;计算口径以统计部门制订的标准为准,保证“数出一家”;城镇隐性失业问题单独计算城镇隐性失业率;农村隐性失业问题以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反映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和宏观经济“软着陆”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失业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一定程度的失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而再就业人口的适度存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积极、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特别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属性的确定,使得失业这一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病”在我国也凸现出来,并且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我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看待失业现象了。本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失业现象及其处理问题作了颇富新意的论析,重点分析了它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双重效应。这些论述和分析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对待、处理我国目前的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日前说,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大概在15%到20%,这还不包括农村将近一亿的潜在失业人口,“失业问题已经不容回避。”萧灼基分析说,今年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将超过4%,而下岗没有再就业也有4%,这两项加起来就达到8%了。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虽然也能领到一些工资,实际上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部分人大约占7%到8%。“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中国还有一支更庞大的农村潜在失业大军。萧灼基说,“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为中国人口还在增长,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