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文体写作要创新,是时代的呼唤,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有些报道题材用传统的消息,通讯等 裁写作就难以表达,因此,客观事实就要求新闻文体写作要有所创新,有所改变,不拘泥于以往的写作框框,开创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写法,这也是新闻文体写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工作通讯是媒体常用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特点是工作性、业务性较强,因此,很容易被写成流水帐式的工作总结或枯燥无味的情况汇报,使受众的关注度普遍弱化,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因此,增强工作通讯的可读性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让故事为报道添彩 工作通讯常常涉及工作思路、经验总结等材料,如果单纯罗列材料,平铺直叙,就会显得死气  相似文献   

3.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5.
研究新闻写作,分清新闻文体中消息与通讯的区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更多的人掌握消息与通讯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在报媒受到其他媒体挤压的背景下,将通讯做活、做深、做新的问题很值得研究.通讯做活的主要路径有:细化报道内容,注重讲述故事,展现生动细节.通讯的深度怎样实现?首先是采访的过程体现深度,其次是提出的问题体现深度,再次是确立的主题体现深度,最后是进行的分析体现深度.通讯之新应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在思维上求新,在文体上求新,在选材上求新,在结构上求新,在语言上求新.  相似文献   

7.
刘乃生 《军事记者》2003,(10):30-31
~~试析战地通讯的文体特征@刘乃生  相似文献   

8.
通讯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文体,因此,人们常常形象地把通讯和消息比作新闻的两个“车轮”。通讯能够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题材、风格丰富多彩。当前,在通讯写作中,还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把通讯写成了“鉴定表”。所以,充分认识通讯写作的要领,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巫莹 《青年记者》2008,(12):79-80
人物通讯和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记叙文(文中简称人物记叙文)都是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记叙性文体,两者有诸多共同点,如都是以现实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都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强调细节制胜,都强调文章有感染力等.但是,两者在选取写作对象,搜集素材的方式、情感表达,作者的角色以及写作时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物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人们称之为“西北通讯”。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它以从未有过的真实、完整、深刻的程度,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各方面,在叙述中融入  相似文献   

11.
巫莹 《青年记者》2008,(8):79-80
人物通讯和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己叙文(文中简称人物记叙文)都是以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记叙性文体,两者有诸多共同点,如都是以现实人物为主要写作对象、都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都强调细节制胜、都强调文章有感染力等。但是,两者在选取写作对象、搜集素材的方式、情感表达、作者的角色以及写作时机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弄清楚这些区别,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物通讯这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12.
简评这篇通讯通过生动的事例向读者介绍了“兵专家”代有勇的事迹。突出特点是:以事实说话,文字生动简练,贴近基层,有一定的可读性。除了上面旁注的优缺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兵专家”这个提法是否恰当。这个词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兵方面的专家,一个是当兵的专家。从行文看,显然指后者。倘若是作者给主人公起的外号,就最好不用。二、要分清主人公的业和余。修理连主要是修理什么的?显然不是修理电视等用家电器的,因此,作者在报道主人公的事迹时,一定突出他在本职业务上的本领和贡献。三、写事迹要见思想。单写一件件小事,很…  相似文献   

13.
在人物通讯中,“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它,对于搞好人物通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何为人物通讯的根所谓人物通讯的根,就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对被报道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依据的把握和表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件人物通讯作品比作一棵树,作品中对所报道人物“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方面的表述,相当于树的枝干的话,那么对“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把握和表述,则相当于树的根。根据作者对人物根的处理方式,可将根分为“明根”和“潜根”。所谓“明  相似文献   

14.
近读《中华新闻报》记金铃写的人物通讯《一位老新闻的情愫/与许必华一席谈》(见6月4日《中华新闻报》第4版)。经反复细读、琢磨其写作特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超乎常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凸现出独到的特点。这篇1800字的通讯,开头就是“你”:“屈指算来,你为我供稿已有两年了。”“你喜爱动笔耕耘。”以下的15段中,段段都有“你”。金铃同志运用这种对话的笔法,把采访对象摆在了与之谈心的位置,从而既有现场感,又有非常亲切的情感交流,穿插自然、引人人胜。这就有别于通常第三人称的写法,使通讯具有了独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平榕 《新闻知识》2000,(12):26-27
消息是一种最典型最基本的新闻文体,它以迅速及时的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基本的特征,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多样.有新闻中的“轻骑兵”的美誉。本文所论述的“消息”尤指千字以内的短消息,由于篇幅的限制和时效性的特殊要求.此类消息无法同通讯、大特写、长篇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等新闻文体一样有充分伸缩的文字空间,能详细深入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那么这类短消息报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它将如何体现和表现呢?(一)“深度”的含义和表现何谓“深度”?笔者认为是内容的厚度和纵深感。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一种名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刘熙载〔清〕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的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细、写深、写透,能把一个事件、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17.
言论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在报纸版面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报纸的旗帜。由于言论不同于一般的新闻、通讯等文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针砭时弊,扶正祛邪,激励精神,明辨是非,鼎新革故。因此,言论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的独特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引导作用。有的言论采用正面说理、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读者认清什么是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韦昌国 《新闻窗》2010,(6):92-92
工作通讯是报纸的重要报道形式。以《黔南日报》为例,每年刊发的通讯稿件中,工作通讯占70%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大。这些通讯文章,对总结部门、行业各阶段的重大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讯是目前常见的新闻报道文体,它立足现实,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讯不仅要准确地记录事实,还需要有一定的描写、议论和抒情,通讯要求把新闻写活、写详细、写出典型来。因此写通讯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有提炼主题、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特别是主题的提炼,尤其显得重要。通讯的写作一般要求符合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