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人来说,魅力往往是和他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题材需要大量地反复地报道,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常常是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怎样使同类报道有新意,如何在同一事件报道中胜人一筹,这就要看谁最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谁能写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采访也是如此,假如记者缺少新闻敏感,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跑掉。那么,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怎样才能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中,抓到准确的、重大的和新鲜的新闻线索,写出有分量的作品?我想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采访实践,就新闻的捕捉技巧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5.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7.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8.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9.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基层通讯员同样能写出有可读性的新闻稿件。《为了一千多名藏族群众》就是从闲谈中捕捉的。今年6月7日,在上班的途中,碰到生计部曹主任拿着公文包在映电花园门口,便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闲谈中得知他将带队到甘孜州雅江县送赈灾捐款。他这一说,激发了我的新闻灵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周之后,曹主任一行从雅江县回来,我立即对此事进行了采访。此间,我又查阅有关资料,并精心筛选了素材。写作时,曾一度为作品的开头煞费苦心,一…  相似文献   

11.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7,(10):49-50
一位通讯员与我谈到写作上的一个苦恼:写出的稿子呆板,没有起伏、变化;写作的方法单一,只会写消息,不会写通讯、特写;不会对人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也不善于抒情和议论。他的这些感受是真实的。作为通讯员,也要努力多掌握几种写作手法、多运用一些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07,(10):27-27
做新闻工作这些日子.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新闻天赋。我固执地认为,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就要多费点神,多死点脑细胞。前不久,我在德兴采访一起集资诈骗案。如何让新闻有看头、有悬念?这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在采访过程中,办案民警给我们介绍,这个犯罪嫌疑人案发前在德兴非常招摇,  相似文献   

13.
叶增恩中等身材,体重却不到百斤。如此“苗条”瘦弱,以至让人担心:他能承受新闻采访的高强度劳作吗? 况且丽水地广而多山,交通不便,下农村基层采访就格外费时耗力。然而,为了写出好新闻,那怕山高路远再苦再累,叶增恩也要赶到现场。 就说那篇获得1988年度省好新闻和中国地市报好新闻双奖的《药乡呼唤新秩序》吧,那是在他病后  相似文献   

14.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5.
张健 《新闻窗》2007,(2):110-111
一个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决定了他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如果知识广博,就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如果知识贫乏,容易造成难以与人沟通的尴尬局面,更不  相似文献   

16.
从业一年来,我从一名新闻的门外汉,到初步掌握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再到能写出较为满意的新闻作品,其中的收获,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能说尽的。在这里,我简单地归结为两个词:收获和疑惑。收获,是自己一年来,  相似文献   

17.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极大极大勇气的。我参加工作刚刚两年多,做编辑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能总结出什么心得体会?别人会不会说孙卫卫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可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喜欢我的工作,我也不止一次地“陶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编辑记者更好。那就鼓起勇气卖一回瓜吧,只是争取卖好点,让您不过多厌烦。上小学时和同学办手抄报、黑板报;上初中时自任文学社油印刊物的主编,当时的省作协主席胡采等还为我们刊物题词;上高中后经常为一中学生杂志撰稿,是它的第一个特约中学生编辑;在大学里又是一中学生杂志的特约编辑,编写和主编了3本  相似文献   

18.
近年经常见到一些热情青年写作的书评原稿,有时不免有些看法,几次触发我想谈谈对于书评写作的一些意见。不过,确实也感到犹豫。记得鲁迅对文章作法一类有过评论。我确实也不认为写作指导一类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多大用处。要学会写出好文章而去读文章作法,确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作家,有谁是学了文章作法这类作品才写出好作品的?!我想,谈论书评写作的文章对于写作书评,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鼓起我勇气想写的原因,是感到我们很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书评工作。如果把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来,即使肤浅,而能对推动书评工作有点用处,那就大为满足了。是为前记。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举办座谈会,我们问穆青:您写出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您认为能够写出这些作品的条件是什么?穆青同志谈了几条,其中一条是与寻常百姓,也就是你笔下的主人公要有深厚的感情。当时我一边听一边寻思:我们这些人和穆青这些老一辈新闻  相似文献   

20.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的事迹为主的。因此,它除了要有一定的新闻性,还要事迹过硬,对读者有启发,有教育意义。从收到的函授学员的作品来看,主要是不会选材,不会选择新鲜的角度,甚至把一般的好人好事写成“黑板报”稿寄来。还是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吧。 先看这篇《好友小于》(作者马治卫) 小于叫于铁磊,中等身材,白瘦的脸庞厚道中透着精明。认识他虽只有一年多,但他的行为所折射出的崇高品质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头简练,开门见山——教员注) 他爱节俭,有时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你瞧,当兵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