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模拟高原环境下急性骑行对自行车驴友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7名华南农业大学一年级男性学生,平均年龄19.80±0.83岁,为自行车驴友,没有高原旅行经历。受试者分别在常氧环境和模拟常压低氧环境(氧含量16.8%)进行踏功率自行车运动,强度从50W(50rpm)开始,每3min递增50W至250W,然后要求受试者以最大能力运动至力竭,测试指标包括运动前、每级负荷后即刻和运动后心率、RPE、血乳酸及力竭时间。结果:两种环境下的心率与RPE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在模拟高原环境下从150W至250W以及力竭后心率上升幅度高于常氧,而RPE从150W后至运动结束时也高于常氧环境,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力竭时间非常显著性缩短(P<0.01)。结论:高原环境下自行车驴友骑行能力有一定下降,提示自行车驴友初入高原时要适当降低骑行强度及作适当的休息。  相似文献   

2.
机体在高原训练环境下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血红蛋白变化有一个或两个峰值。高原训练后一段时间运动能力高峰期存在;高原训练后EPO水平大幅度升高;红细胞2,3-DPG有明显升高趋势,缺氧时,2,3-DPG使氧离曲线右移是否有利,还值得怀疑,有待进一步探索。高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但这种变形能力会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续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献资料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高原训练所引起机体生理适应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经系统高原训练后,机体可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目的在于论述高原训练能否有效提高平原运动能力,为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原训练的目的是让运动员接受运动和缺氧的双重刺激,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然而,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提高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方面.只有客观地认识高原训练,多多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最近兴起的低氧训练是在高原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通过低氧暴露提高机体氧运输和利用能力,又可以通过低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的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其差异主要在于高原训练利用的是自然低氧环境,而低氧训练利用的是人工低氧环境.低氧训练可以避免高原训练时由于缺氧造成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下降,疲劳恢复减慢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加强等等弊端,保证了正常的训练.另外,低氧训练还可以根据个体低氧适应能力人为地调整低氧暴露环境,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个性化训练方法及免疫机能低下的预防是高原训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18 d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以10名花样滑冰国家青年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海拔1 650 m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进行18 d的亚高原训练。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监测运动员每日晨脉、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分别测定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测试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有氧运动能力(YOYO测试)、专项运动能力(冰上专项测试)。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效应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高原训练期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晨脉在第2 d和第3 d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从第 9 d 开始达到并维持在 97%以上。2)花样滑冰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加, 其他血细胞参数与血液学指标无明显差异。3)18 d的亚高原训练,提高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表现为YOYO测试的完成级数和跑动总距离增加, 冰上专项测试难度提高的情况下,运动中平均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后即刻乳酸水平保持不变。结论:1)花样滑冰运动员在 18 d亚高原训练期间,晨脉逐渐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在生理机能上对亚高原环境下的训练产生适应。2)18 d 的亚高原训练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SNP/A+18487T多态性与HiHiLo后定量负荷下SpO2变化的关联性。方法:选取71名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汉族男子进行30 d高住高练低训(HiHiLo),方案为每日在低氧房(O2浓度为14.8%~14.3%,海拔约2 800~3000m)居住10 h,每周进行3次75%VO2max强度的低氧训练(O2浓度为15.4%~14.8%,海拔约2 500~2 800 m),运动时间为30 mim/次,其余时间在常氧环境下训练。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测试仪测试HiHiLo前后定量负荷下SpO2。采用PCR-RFLP法分析VEGFR2基因A+18487T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VEGFR2基因A+18487T多态性与低氧训练后定量负荷运动下SpO2变化有关联。其中AA基因型者SpO2升高幅度显著大于其他基因型者。结论:AA基因型者在低氧训练后产生了较好的低氧适应,可以作为预测低氧训练后定量负荷运动下SpO2变化的分子遗传学标记。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亚高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运动训练和生理生化的角度,对亚高原环境对无氧能力的影响作了理论分析,为亚高原短跑训练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空气阻力和氧分压的角度出发,应用理论力学、运动生理学有关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人的生物特性和运动训练实际,对高原环境与跳远成绩的关系作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跳远成绩与高原环境无明显关系,高原环境能使跳远成绩有明显提高这一传统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一个涉及生理学、高山医学、大气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复杂问题,这些因素往往综合作用于人体,低氧是关键性的因素,其人体出现适应性改变。现代高原医学研究表明,机体低氧适应机制的建立取决于对低氧应激反应能力,所以,低氧环境对人体健康是有着有利的一面,充分利用低氧适应基因及其诱导调控机制,可以有效开发高原医学研究及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探究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应激反应和适应性有着巨大的可开发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56-1657
通过对陕西省男子轻量级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运动能力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试,旨在观察高原训练是否有利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高原训练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为下一次高原训练累积经验.结果显示:1)高原训练提高了运动员模拟2 000 m测功仪成绩和3 000 m成绩,高原前后成绩分别提高6.6 s和9.5 s.2)高原训练后心率值有所下降,下降5%.3)高原训练后血乳酸下降,下降11%.4)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升高,升高3%.5)高原训练后血尿素值有所下降,下降12%.综合所有指标,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高原训练后运动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原运动能力提高和其余生化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探索当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以儿童体质健康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共获得2248篇,借助Cite Space V对文献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结果:儿童体质健康研究发文量持续递增,相关热点为采用调查、测试、Meta分析等方法探讨儿童体质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从心血管机能、代谢、运动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探讨儿童的体质健康。结论:今后可以进一步明确儿童体质健康的测量方法和任务,确定体质健康、教育环境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对儿童体质健康进行运动干预,构建有益于儿童体质健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原训练中若干训练学问题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高原训练中若干训练学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作了探讨,从复杂性角度指出了以往高原训练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及高原训练评价效果相互不一的根源,还认为今后高原训练研究应借助于非线性研究方法、分析方法和表征。  相似文献   

13.
采用O*NET工作分析系统中的工作技能、工作风格和工作价值观问卷对660名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O*NET工作技能问卷包含专业技能、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工作风格问卷包含关系导向、事业导向和创新导向,工作价值观问卷包括工作条件、自我实现、独立自主和环境支持,各因子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O*NET问卷所包含的因子在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体育成绩、学生比赛成绩和教学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绩效起到正向预测作用;高校体育教师的教龄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比赛成绩和教学研究成果两方面的工作绩效,职称高的体育教师取得高工作绩效的可能性大于职称低的。  相似文献   

14.
皮划艇项目训练科学化探索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对皮划艇项目参加雅典奥运会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皮划艇的项目规律特点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皮划艇运动是体能类次最大强度条件下乳酸加有氧供能的技术性强的竞速运动项目,其制胜规律是技术加体能的完美结合"的理论观点;结合对当今训练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为皮划艇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和实践导向;并根据皮划艇项目目前开展的高原训练探索,以自身实践经历示范高原训练应注意的各项细节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稀土生物无机化学近十年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稀土生物无机研究近10年来在稀土与植物生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与癌和爱滋病毒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对爱滋病病毒的抗杀作用研究、对动植物生长生活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对生物生理作用机理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0年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手册,对四川省六个不同海拔市(州)的成年人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手和前臂力量大而下肢平衡协调能力差;肺活量有随海拔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而低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温和,人体机能和素质的总体水平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评定方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高原训练自墨西哥奥运会后逐渐兴起,现在已被国内外许多教练员与运动员在很多项目上如游泳与田径等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高原训练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低氧环境下的训练对机体的刺激更深,训练强度更大,对运动员的机能评定与监控不利所致.本文的目的旨在通过优秀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总结各生理指标变化规律,以制定出运动员生理机能的评定方法,来监控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状况,保证教练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高原地区举行的体育比赛越来越多,其海拔高度已达到5,231 m.但由于高原低氧、寒冷等条件影响,不仅对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能力带来影响,而且造成诸多运动贞不能保证比赛质量或完成比赛任务.就高原环境对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机能的影响、高原比赛的参赛时间和适应性训练安排以及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为高原比赛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链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函数映射能力,提出了反映链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克服了多元回归模型和灰色模型的缺点,在不需要事先确定模型数学表达形式的条件下,更为准确地映射出运动员素质训练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运用建立起的神经网络模型,绘制了素质训练水平与专项成绩之间的关系曲线。从而为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