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道崔砺金,是从他的新书<中国之一角>开始.这本反映中国改革进程中大小事件的调查报告合集,是作者历经多年深入基层,走沿海下矿井的思想凝练.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评价崔和他的这部新作: "那是一个热血昂扬的年轻人,不计成本地钻进生活,用诚实的笔调写下自己对改革的每一点思考,让历史以真实的面貌留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4月20日,按照报社和中心的部署,本人承担《记者走一线》栏目山区篇的报道。时间用了1个月,行程超过4800公里。按照要求,七个山区县各一篇,分别是延庆、昌平、怀柔、门头沟、房山、平谷和密云。回顾走一线,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3.
阿成  万青 《今传媒》2005,(3):56-59
扮婚托、入住十元店、卧底“二奶村”、牵手艾滋病人、走进精神病院。自己的家中陡然发生情杀案。有人要“火烧”她,报社开除她……深圳女记涂俏的名字和她的“隐性采访”红遍大江南北。其4部图书正在全国热销。中央电视台将她评为“中国最精彩的女性”。涂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经历了怎样的“边缘生存体验”?是什么成就了她的传奇人生?2004年12月下旬,记飞抵深圳。几经周折采访了这位香港《汇报》驻深圳办事处副主任——  相似文献   

4.
正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新华日报驻站记者,新华日报这所大学给予了我们很多。即踏足庙堂之高,又深入乡野地头,既记录现代江苏波澜壮阔的现代编年史,又体味寻常人家的人情冷暖,这些都是我们职业生涯弥足珍贵的财富。新闻泛在,随时在路上新闻是一种发现。对于年轻记者而言,这种发现更带有天然的好奇心、敏锐性。  相似文献   

5.
周基湖是上世纪8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中国养蝎大王”,曾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然而,不久人们就发现周基湖是一个高价贩卖蝎种诈取养殖户血汗钱的大骗子,全国各地受“养蝎”之害而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受到公安机关追捕之后,周基湖及其“养蝎致富”的神话一度销声匿迹。然而,2000年之后,这一骗局又在全国重新上  相似文献   

6.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名专栏、《中国青年报》"今日出击"栏目在采编过程中坚持"六不原则":1)不撕裂社会伤口。2)不增加社会焦虑。3)不扩大阶层裂痕。4)不加剧社会对立情绪。5)不做"一叶而知秋"的推论或全称判断。6)不低俗。  相似文献   

8.
洪燕  徐曼 《新闻前哨》2005,(7):27-28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舆论监督报道的采访因为涉及暗箱操作,触犯了被采访者的既得利益,记者遭遇粗暴拒绝,甚至受到辱骂、推搡、殴打和伤害的事件时有耳闻。这类采访遭拒事件表现出来的冲突比较激烈,暴力色彩比较明显。事实上,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有过新闻采访经验的人对“无可奉告”这样的外交辞令并不陌生,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得更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本文将重点分析这类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是一门学问。本文结合新闻理论和工作实践,就青年记者在采访时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和深入细致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采访技巧,进而获取最具价值的新闻素材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刘万永 《中国记者》2012,(10):49-50
我得到的是另一个雅号:藏獒 "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这是2009年腾讯网颁发"年度教育记者"时给我的颁奖辞. 一名年轻记者看到后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 我说,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隐性采访是特殊情况下的采访,主要是为了防范坏人对记的危害,防范受访弄虚作假,了解公开采访采集不到的真实情况。从新闻实践来看,这种采访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但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采访方法,侵害了某些人或团体的利益与隐私,甚至有诱导犯罪的嫌疑,应当禁止。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陈述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生活中,新闻经常发生,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察觉的,而记者的职业特性恰恰在于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它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蔡晖 《军事记者》2013,(6):28-29
军事新闻采访,是对军事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了解和对军事新闻素材采集、整理、归纳的过程,是围绕新闻写作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军事新闻采访,就没有军事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因此说,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军事记者采访功力的强弱,决定其新闻素质的强弱。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军事新闻的采访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报《声音》版创立于2011年1月1日,每周日出版。两年多来,由于其生动的表述形式,理性的探讨精神以及坚持宏大关注、细微叙述原则,出版时间固定于周末等各种因素,影响力不断提高。《声音》版每期刊发稿件数量一般为两到三篇,几乎每周都有稿件甚至全部稿件被数十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其独特的功用。 《闽西日报》这样地市级的党报来看,目前新闻舆论监督是喜多忧亦多。喜的是近几年来,该报在坚持正面宣传和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中国有没有环境记者?”曲格平告诉他这样一组数字:近104来,中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建议和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这位美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8.
《新闻爱好者》2012,(23):25
刘万永,《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高级记者。199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1998年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代表作:《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公安局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青年报》2010年"年度最佳记者"。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  相似文献   

19.
孔菁慧 《青年记者》2008,(17):63-64
从电视出现之后,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传统媒体,报纸的生存空间便越来越受到"图像"的挤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电视的直播、网络的视频,让人们更加习惯了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这一现实让报纸的文字记者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落伍".但是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相似文献   

20.
钱峰 《新闻实践》2011,(10):36-37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与基层打交道的记者,近10年的新闻采写经历,我结交的基层朋友也较多,他们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素材。作为生长于农村、有幸走到城市的我来说,喜欢走基层这种采访和写作的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方式。在不断走基层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为基层、百姓办些实事,让我觉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让我心底更为踏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