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卖炭翁》,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宫市”制度的罪恶,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目前有些研究著作以及教学参考书却说卖炭翁“毫无反抗精神”.卖炭翁真的没有反抗精神吗?我认为,卖炭翁是有一定反抗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卖炭翁》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卖炭翁》是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写的叙事诗《卖炭翁》,开头有小序:“苦宫市也。”意思说劳动人民被宫市害得好苦。仅仅四个字,端在一个“苦”字,饱含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全诗不到两百字,但是细细品味,这“苦”味始终渗透在字里行间。开篇简介了“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相似文献   

4.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用了白居易《新乐府》名篇《卖炭翁》,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教师教学用书》提供该诗教学参考资料时收纳了霍松林《一篇对“宫市”的控诉书——说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以下称霍文)。霍文认为《卖炭翁》故事的生活原型是《顺宗实录》所记的农夫卖柴遇宦者宫市一事,白居易对后者进行了艺术加工以体现文学作品借个别反映一般的典型性,从而增强“苦宫市”的主题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卖炭翁》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谋生的困苦 ,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开头就写到“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是一个靠烧炭卖炭度生的老头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从外貌便可看出卖炭翁生活的艰苦。为了生存 ,他满面尘灰 ,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 ,“身上衣裳口中食” ,他只希望有吃有穿 ,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可是他的这点微小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用来供人取暖 ,可卖炭翁给别人带来了温暖 ,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6.
一、这首叙事诗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答)这首涛通过卖炭翁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掠夺的遭遇,暴露了唐代中叶“宫市”剥削制度的罪恶,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唐代的封建统治者,不仅用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来盘剥农民,而且用所谓“宫市”来强抢豪夺.“宫市”,就是朝廷派人到市场上买东西.它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最残酷的方式。唐代制度规定:宫廷里所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改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卖炭翁》讲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卖炭翁》是一篇脍灸人口的名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当时白居易在京城做左拾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的原题下有小序:“苦宫市也。”可见此诗是讽刺朝廷“宫市”的。所谓“宫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种特殊的剥削方式。当时皇宫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办,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场“购买”,随便给点钱,或者一文不给。这种宫市早在  相似文献   

8.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五十首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教学这首诗,要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白居易名诗《卖炭翁》,并附有详尽注释。其中二条似有不当,今提出与大家商讨。注释第一条云:“《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这条注释有两个问题:其一,对“宫市”的解释不准确。唐代宫廷派宦官到市场上购买生活用品仅仅限于德宗贞元年间。韩愈在《顺宗实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课文本诗选自《杜工部集》。《石壕吏》是杜甫的杰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中的一篇。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因事从洛阳回华州(现在的陕西省华阴县)。那时,正是“安史之乱”(由唐朝统治者的腐败而引起的武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从公元755年爆发,一直延续到公元763年)的第五年。社会动乱不安,人民痛苦不堪。杜甫经过石壕村(即现在河南省陕县东南)的时候,亲眼看到官吏借征兵的名义骚乱人民,男女老幼邪被抓去服役的情况,就写了此诗。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的家破人亡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的怨愤及对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11.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正是这特定时代的投影和折光。诗人将他的所见所感写进诗中,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憎恨黑暗现实的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2.
唐朝时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时期,这时,宫市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毒瘤在宦官和藩镇的"呵护"下存在着,白居易笔下小人物卖炭翁的命运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变化。通过卖炭翁映射了更多的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悲苦遭遇,文章分析了"宫市"产生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它的本质和危害,并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以期对于社会主义的税收制度的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卖炭翁     
角度之一:对比手法白居易写《卖炭翁》之目的就是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罪恶的揭露、鞭挞。因此,他笔下的卖炭翁可怜、艰辛、悲惨,用一字概括,即「苦」。同时也没有忘记刻画一个「对立面」——宫使骄横拔扈的掠夺,也可用一字概括,即「凶」。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表现这对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都热爱祖国,关心政事,考察社会,体恤民生。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能以己之苦,度人之苦;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捕蛇者说》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石壕吏》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露了唐朝社会的黑暗。《捕蛇者说》通过永州人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血泪控诉,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官府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石壕吏》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69)的春天。这时,唐王朝虽乘安禄山叛军内讧之机,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乃占据相州,唐将郭子仪久攻不下,最后被叛军击溃。唐肃宗为了补充兵力,平复叛乱,便派人到处抓兵,人民深受其苦。杜甫正在这时候由洛阳返回华州,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这组组诗中一首小型叙事诗。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石壕吏》是“以诗写史”的典范之作。从“角色设计”“空白经营”和“视角转换”三个角度对《石壕吏》进行解读,呈现杜甫站在“国家”与“人民”之间的两难处境,揭示“诗史”复杂且深刻的人文内涵,能够促进学生对诗歌文本及诗人的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琵琶行》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主题思想认识就不尽一致。一般人认为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手法,记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中唐歌妓悲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宋代文学家洪迈认为只是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理由是,白居易贬官不久,一定不肯夜间到独居的妇人船上,一起饮酒,弹奏作乐,那是要被人日后议论的(见《容斋随笔》)。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偏面性。  相似文献   

18.
说起杜甫,让人不由得想到“安史之乱”,提到“安史之乱”,不由得就想到了杜甫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在面对那悲惨的一幕呢?  相似文献   

19.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唐诗三首》,由《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组成。三首诗结构上都明显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技法。讲清楚这一技法,有助于理解三首诗在结构技巧,情感表达上的精妙。运用此技法作文,能避免“平铺直叙”的文病。  相似文献   

20.
薛大春 《阅读与鉴赏》2007,(11):52-52,80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一诗是“三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诗篇,因而一直被选人中学教材。该诗通过石壕村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诸多教学参考书在分析着墨不多的小吏时,皆都简单冠之以“横暴”、“凶悍”、“如狼似虎”等谥恶之词,将其当作反面人物来分析,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